一直以来,市中区厚植沃土,乐育英才,致力于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发挥名师、名班主任的辐射引领作用。“品质市中·满意教育”第三届市中教育融媒体粉丝节开设“全环境立德树人,市中区‘双首席’用言行给出最生动的诠释”专栏,展现新一届市中区“双首席”教师用行动践行教育初心,温暖付出背后的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载生同行 共情成长
市中区第八届首席班主任
济南实验初中 张伟
她喜欢骑行,尤其放学后,享受日暮时分迎着风前行,看着熟悉的风景,复盘学校的日常点滴。
班主任工作细碎家常,又伴随着冲突与矛盾。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张伟老师都是在上下班骑行路上想到的。难得的松弛与放松,平复了一整天的劳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她常把载着步行的学生回家当做奖励,一路畅聊,一路分享,往往到家了,坏情绪烟消云散,好心情愉悦彼此。
琪琪是那段时间坐张伟电动车回家的常客,升入初中后,她的妈妈给她生了一个小弟弟。送行路途中,琪琪给张老师说出了对弟弟的嫉妒和对父母的恨。她不理解爸爸看弟弟的眼神,不懂得妈妈要二胎的用意,甚至与父母发生了多次激烈的冲突。“延迟反应,给学生自我修复的时间”“倾听比教导更有用”张伟心里时刻提醒自己,换位思考,悦纳学生。
她找到琪琪的母亲,正面沟通孩子的心理。倾听家长的诉说,试着理解母亲的焦虑,共情难题,理性分析。“孩子言语偏激,不用恐慌,她只是想要关注,表达爱就好。”张伟鼓励家长用同理心感知孩子的心境,并与家长里应外合。
载琪琪回家的路上,张老师试着描述琪琪有弟弟后的变化,“你说狠话是想要试探爸妈是否在意你,是否还爱你……”共情换来信任,琪琪一股脑正面表达自己压抑已久的担心和恐惧……
充分理解,适时引导,一年后,琪琪在日记里写下:我的弟弟不仅“夺走”了爸爸妈妈的爱,他把我的爱也夺走了!——多么温情的表达。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只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叶落而岁将暮,月晕而风将起,础润而雨将临……一路同行的风景,都在提醒:教师需秉一慧心,共情成长之微,知全环境育人之著。
坚持“全员家访” 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市中区第八届首席班主任
济南十六里河中学 王宝鑫
提起家访工作,在济南十六里河中学,有一位班主任很有发言权,她就是王宝鑫老师。她坚信情感是教育的“桥梁”,人只有常见面才会亲。
让王老师决定全员家访是因为一个女孩。刚接手新班级不久,她就引起了王老师的关注,女孩长得眉清目秀,文文静静,很讨人喜欢。但是,她总是刻意躲避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小小年纪竟然有了不少的白头发。
王老师联系了孩子父亲,了解到孩子妈妈患有精神疾病,发病时会把钱撕碎,把房子点着;爸爸年龄大,身体不好还要时刻照看妈妈;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常年吃药,一家人的生计就靠爷爷卖山货和低保来维持。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王老师就带着礼物进行了家访,送去了自己的一份心意。自那以后,王老师经常打电话询问孩子父亲家里的生活状况,时不时送去食品和衣物,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开朗了很多,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理想高中。
女孩的例子让王老师看到了家访的力量,明确了家访的意义。于是,寒暑假成了王老师最忙碌的时候,她坚持把所有学生都家访一遍。为了提高家访效率,她还会组织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孩子们和家长们集合到一位同学家里进行集中家访。如果有的学生回老家了,她也一定会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的方式跟家长和孩子聊上好久。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学生的发展就会比较顺利,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十几年来,王老师用这份坚持收获了珍贵友谊,与很多家长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也成为她人生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想说爱你不容易
市中区第八届首席班主任
济南舜文中学王玉成
某天,班长拉着小刚来到班主任王玉成老师面前,“老师,他对小敏说‘我爱你’!他在早恋!”班长义愤填膺的说。王老师愣了愣,支走班长,问清楚了事情的缘由。
小刚坦诚的告诉老师,因为小敏学习好,对同学也好。当老师追问“那其他人也有这样的品质,你也会‘爱’他们么?”“会!”小刚坚定地回答让老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那是出自对优秀同学的尊敬与爱慕,他想表达赞许但用错了词。老师认真地告诉小刚:“你这个年纪并不懂所谓的‘爱’,今天错误表达,既是对小敏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小刚惭愧地点头。
回到班里,同学们还议论纷纷,小敏趴在桌上哭着。王老师表情严肃的环顾全班,班级瞬间安静了。许久王老师把小敏叫了起来,微笑的说:“小敏,我爱你!”全班同学目瞪口呆,小敏更是连哭都忘了,傻傻地看着老师。然后王老师又把另一个男生叫起来,“王琦,我也爱你!”,大家仿佛明白了王老师的意思。
老师解释道:“爱”这个字没有那么严谨,它没有特定的含义,哥哥姐姐关心称为爱,同学团结称为爱,父母抚养同样也称为爱,爱其实无处不在。尤其是在班里,每个同学都爱我们的班级,当看到优秀的小敏时,我们也会喜欢她、尊重她。”学生们的眼神逐渐坚定,小敏露出了害羞地微笑。随即,老师召开了班会,分享同学之间富有爱心的小故事,随机抽取同学的名字,大声地喊出来“我爱你”,这里也包括小敏和小刚。
敏感词汇一旦处理不善,很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给学生造成困扰。需遵循“先了解、后处理、重教育”的步骤,切忌一刀切的处理方式。
想说“爱你”不容易,班主任工作理应把爱的光辉注入到日常管理中,让“爱”在班级内不断流动,让学生大胆地说出同学友情之爱,教师敬重之爱,父母关怀之爱。
用爱去呵护每个受伤的心灵
市中区第八届首席班主任
济南育英中学 沈勇
我们也曾经是学生,我们不能在回忆自己学生时代调皮捣蛋,胡作非为时津津乐道,而对学生的这些行为就视为离经叛道,洪水猛兽。沈老师以前有个学生叫李涛(化名),这个孩子是初二开学的时候转到沈老师班里来的,第一眼见到他,一米八以上的个头,最少得200斤的体重,眼神里透着叛逆和执拗,一脸不信任的打量着老师,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告诉沈老师,这应该是个问题学生。第一次的见面就这样草草结束了,接下来的时间,沈老师一直在认真观察李涛,总想找到内心里柔软的东西,再坚固的堡垒也有能攻破的缝隙。
在家长会之前的一天晚上,沈老师和李涛的妈妈长谈了一次,获得了他妈妈的信任。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从小缺少父爱。家长会后,沈老师将他们母子叫到办公室,三个人一直谈到了晚上九点多,从他的哥们儿义气,谈到亲情友情师生之情,从青春期叛逆心理,谈到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恩爱戴,从他的性格爱好,谈到最近的热点时事,孩子对沈老师的防备放下了,开始真正用心和老师交流。从此孩子对沈老师的态度变了,最终沈老师和孩子一起平稳的度过初中剩下的两年。
爱学生就要先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任何叛逆的外表下面,都隐藏着一颗脆弱敏感的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成为学生身边的一棵树
市中区第八届首席班主任
山东省济南第二十七中学 张冲
如果说老师像一棵树,要用自身的力量去摇动另一棵树,那么老师就站在学生人生的路途上,用繁密茂盛站成一片绿荫,用伟岸挺拔守住一种信念。张冲老师对班级管理遵循的是“靠”上去的原则。迎着朝阳,一起出操;每周一歌,共同吟唱;每天的晚延时,也是送走最后一个孩子之后才离开学校。可以说从早到晚,张老师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和学生“在一起”。尤其在午间,张老师和孩子们“同吃同睡”,在这个间隙和孩子聊聊学习,谈谈问题,“逼”着那些“豆芽菜”多吃两口午饭……就这样,孩子们更加壮实了,好习惯养成了,班级常规也有模有样了。
在张老师的班里,有大家集思广益,形成普遍共识的班级公约;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主人翁意识;有班主任和同学们共同商议班级事务的平等氛围。把班级的每一个人“卷”进来,形成一个团队,智慧“众筹”,一起共创。
班级工作中,张老师坚持“正向评价”,任何一次班级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召开总结会,见人见事,“表扬在集体,批评到个人”,班级中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肯定。“榜样、共创、激励”,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唤醒,活力被释放,班级“时时有欢笑,处处是芬芳”。
作为班主任,张老师用自己的一双手、一份爱心将学生培育。八年的班主任工作,张老师一路上留下的是“心中有爱”的足迹。张老师用他的爱播撒着一粒粒生命的种子,用他的爱谱写着一曲曲教育的赞歌,用他的爱点燃着一个个新的希望,用他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教育理想——“春风化雨关爱莘莘学子,下自成蹊享受教育人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