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综合频道 > 国内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打通学生成长的 “最后一公里” “全员大家访”经验介绍

2023-10-09 08:49 来源:丛胜莲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    阅读 2.0万
74
分享

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家访,是一场有温度的行走,一端连着学校,另一端系着家庭。班主任带着班级包保老师,奔赴在“家访赋能 因爱而行”的大家访行程中,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情况,共话学生成长。家访中推开的是一扇扇家门,打开的却是一扇扇心门。下面,将以典型经验做法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复盘总结此次全员大家访之旅。

典型经验齐共享

望闻问切重实效

4月30日上午,第一中学召开中考冲刺动员大会,整个大会热烈而隆重,积极而深远,振奋人心。第一中学为鼓励各位学子继续奋进,根据上次诊断考试表彰“常青藤之星”共102名以及“进步之星”共26名。4月30日上午,第一中学召开中考冲刺动员大会,整个大会热烈而隆重,积极而深远,振奋人心。第一中学为鼓励各位学子继续奋进,根据上次诊断考试表彰“常青藤之星”共102名以及“进步之星”共26名。

老师们在此次家访中,做足了功课,“家访四步法”让家访“有法可依、有计可循”,主要做法有“望、闻、问、切”。

一是“望”,做好访前准备。首先,进行了家访前会议部署,会议要求各班老师明确家访工作的重要性和职责,凸显家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访前有计划、访中有记录、访后有反馈。真正让家访工作暖人心,让爱与责任在行走和交流中绽放!家访前三科老师碰头,分别详细说一说孩子的近期表现,将优点及不足列出条目,并确定此次家访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和家长沟通。

二是”,做好访前调查。除了倾听老师的分析,同伴评价也很重要。在班级中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了解该生的表现,甚至也可以让该生进行自我评价,熟知关于孩子的一切,在家访中“以理服人”。

三是,做好沟通交谈。家访不是告状,走进家庭,商定家校的共促方式才是家访应该有的模样。除了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如实告诉家长,更要传递老师对学生的期许,并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家长的焦虑,解决家长的困惑,让家访成为爱的双向奔赴。

四是,做好量身订制作为老师,想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就必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家访”便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座爱的桥梁。要想让家访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准备工作可不能少。老师们根据班级实际制定了班级家访方案,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形成“一生一案”。根据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开启家访“新”模式。通过老师和家长点对点、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把育人理念传递到每一位学生家庭。家访后关注孩子后续发展和改变,及时与家长沟通,随时改变教育策略,让家访“后劲十足”。

案例分享:其实你很好

“小姜”是班里所有的女孩中最特别的一位。她时时刻刻都在引起大家的关注。上课时打扰同桌、被批评后就开始剪纸,要么就干脆呆坐或神游。下课时喜欢围绕在老师身边,叽叽喳喳的问问题。“黄老师,你多大了?”“黄老师,这个本子你送我吧。”“黄老师,你喝水吗?我帮你端杯水吧。”“黄老师,黄老师……”有时候赶上工作忙的时候真的觉得她就像个小唐僧在耳边念紧箍咒。好像除了说话她就没有别的爱好了。明明有一个好脑子,聪明伶俐,就是学习不认真,经常不完成作业,对待任何事情都很懒散,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看她这副“怒其不争”的样子,老师心里又气又急,所以班主任把她定为了第一个家访对象。

9月12号从下午到晚上,家访教师团见到了孩子的妈妈,孩子妈妈很年轻,见到老师后就开始长吁短叹,大倒苦水。言谈中能感受到孩子妈妈的焦虑与无奈。为了舒缓孩子妈妈焦虑情绪,先肯定了孩子性格中美好的部分,然后才开始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表达对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的担忧。在两个多小时的深度交谈中,孩子妈妈几度落泪,对老师敞开了心扉,孩子的爸爸性格极度大男子主义,除了偶尔心血来潮带着孩子出去吃吃喝喝之外,平时根本不管孩子。一旦孩子犯错,动辄打骂。而孩子妈妈性格比较软弱,有时候三言两语讲不合时孩子爸爸甚至会对孩子妈妈动手,这就导致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和缺爱。班主任试着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帮助孩子妈妈分析形成孩子目前现状的原因。总结下来就是:不会表达爱的爸爸+性格软弱的妈妈=叛逆的孩子。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先满足孩子的安全感,给孩子足够的爱,满足了第一和第二层次“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孩子才能慢慢有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只有通过家访才能了解一些隐性的问题,找出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本原因。这样我们可以从根源着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同时通过家访,我们还可以教会家长一些教育方法,有理有据地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在孩子的教育效果上绝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与孩子巧对话

给“特殊”满关怀

4月30日上午,第一中学召开中考冲刺动员大会,整个大会热烈而隆重,积极而深远,振奋人心。第一中学为鼓励各位学子继续奋进,根据上次诊断考试表彰“常青藤之星”共102名以及“进步之星”共26名。4月30日上午,第一中学召开中考冲刺动员大会,整个大会热烈而隆重,积极而深远,振奋人心。第一中学为鼓励各位学子继续奋进,根据上次诊断考试表彰“常青藤之星”共102名以及“进步之星”共26名。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书房藏典籍,学海是无涯。”本次家访活动中,我们重点探访了孩子们的书房中最重要的角色——书桌。一个干净的书桌就像一张空白的画卷,你可以在上面重新描绘无尽的可能。书桌既能够影响注意状态、学习氛围,同样也体现着孩子的思维判断、价值取舍、目标清晰度。老师们还结合“双减”政策、“五项管理”等相关规定和措施,提醒家长落实孩子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一起携手家校共育,助力成长。

从开学初每班就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精准摸排和重点关注,安排专门的包保教师进行监护管理。家访中,老师们向家长真实反馈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详细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学习与生活习惯,,倾听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式方法,引导家长们关注学生人身安全、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教育措施,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分享:积极赋能,让爱回家

小曦,女,小学六年级,其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和孩子交流很少,只负责缴纳学费,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孩子算是过着单亲家庭的生活。该生平时沉默寡言,沉迷网络,学习困难。因母亲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该生由奶奶照顾,但奶奶有重男轻女思想,小曦经常被家人嫌弃。疫情上网课期间,迷上手机网络和游戏,自此日夜颠倒,不思学习,成绩下滑。其母亲因精力有限,亲自照顾孩子很少。

案例分析:由于她长时间缺少父亲与母亲的关爱,使得她变得脆弱、敏感、缺乏安全感。父母因不和谐给孩子的心灵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开始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在消极情绪持续、强烈的作用下,引发对学习的厌恶,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应对措施:解铃还须系铃人,孩子最初的老师就是父母。正好借助家访,三科老师一一说了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小曦的问题关键在于她的父母,只要他们有所改变,为小曦创造和谐有爱的温暖家庭环境,基础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

一是创设有爱环境三科老师与小曦母亲进行交流。让小曦母亲接受孩子在校与在家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接着从问题分析,让小曦母亲慢慢发现,孩子之所以会忧郁寡言,疏忽了对女儿的陪伴和教导。然后指出他们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要学会营造有爱的环境。

二是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师们与小曦母亲进行了有效沟通。希望小曦母亲把更多的关注投放在小曦身上,除了更多地对孩子生活上,学习上的关心之外,还必须要通过沟通交流与有效陪伴的方式消除小曦心中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以重新构建新的亲子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家庭的环境构建,有利于小曦健康成长。

三是真正做到用心陪伴。面对小曦爱玩手机,小曦妈妈都非常头疼,我们提供两种方法,第一个方法:转移注意力。家长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多带孩子去户外走走,接触一些新鲜事物。第二个方法:设置条件。家长需要提前跟孩子约定好,想玩手机可以,但是要帮助家里完成家务,每项家务都有不同的玩手机时长。我们的观点得到了小曦妈妈的认可并达成了共识,决定做出改变,心平气和接纳孩子,试着去理解孩子,为小曦重新创设有爱的教育环境。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接纳一个孩子,了解一个家庭,只有家校通力合作,孩子才能正强化成长。虽然小曦目前对学习的主动性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到不放弃,不嫌弃,把特别的关爱给予特别的学生,他们的生活里定会洒落更多的阳光。

分组结对新形式

家长互促共成长

以往家访,都是采用三个老师对一个家长的方式进行,家访方式比较单一。本次家访中,采用结对分组的形式进行,家访前进行分组部署,将家长带动效果发挥最大作用。每一组由2-3个家庭组成,旨在利用对学生关注度高的家长带动关注度低的家长。本次家访形式的改变,也迎来了家长的认可与赞同。

案例分享:我的触动真的很大

希希的家长平常工作比较忙,对学生的关注度比较低,家庭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为了提升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加强家校配合,本次家访,将她和班里的博博分为一组。博博家庭和睦,父母都很关注学生学习,家徒四壁全是各类书籍,在他家进行本小组的家访,想必对希希的家长有一定影响力。

在家访中,沟通两个学生在校基本情况,两个家长分别介绍各自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博博的家长,分享了在家是如何给学生进行科学时间和学习规划的,以及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英语水平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希希的家长瞬间感到非常的自责,她所听到的这些平常都没给自己的孩子安排过。

家访活动结束时,希希家长握住老师的手,她说:“这次活动真的是太好了,听到博博妈妈所做的一切,真的对我触动很大,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但不知道别人孩子的家长已经努力了很久,这样的活动真希望以后多组织,也能更激励我们家长,对学生持久的责任心。”家访后,这位家长随即做出了改变。

这种方法运用到班级里的其他家庭中,效果显著。家访只是一次活动,但它能拉进家校的距离,更能拉进家长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把更多的关注给到自己的孩子。家校共育,方能遇见美好。

总之,这一次家庭里的相遇,老师们希望不仅能给予家长美好的期待,而且能带去科学的指导,传递学校对孩子的关爱。全体教师通过逐一入户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打通了学生成长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在家校之间搭建了一座无形的“心桥”。


文字:朱 燕

排版:朱 燕

审核:丛胜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