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青年群体是城市发展的新兴动力。新经济形态下,青年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自主化,但受国际市场动荡和疫情的影响,青年就业又存在不稳定挑战。城市需要激励青年内生就业驱动力,打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吸引青年,帮助他们适应和融入市场,保持就业局势和平稳定,在城市教育领域促进青年群体就业创业需要我们行思并进。
一是就业平台小、机会少。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2022年预计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每每面临的都是最难就业季。受疫情影响,近两年海归留学生越来越多,青年群体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很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7000个青年样本和220个企业样本中,青年失业率达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中国科学院大学双创学院武汉基地打造枫叶创新创业俱乐部,联动数千家企业,旨在打造一个从基础教育到创业就业的一站式闭环服务体系,给予青年更多就业机会。
二是社会保障不健全。社会保障是民生工程,需要成为就业的坚实后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就业。镇海中学南浔分校陈老师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需要提供全方面的咨询与政策扶持。基本的社会、医疗保险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应届毕业生和暂不买房的青年需要提供政策扶持,帮助解决燃眉之急。”
三是就业培训机制缺乏。青年群体年龄尚小,经验不丰富,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普遍存在择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内心迷茫的他们渴求得到高明导师精准的建议和具体的分析。根据国培计划(2011)山西省中小学数学学科骨干教师200名的抽样前期调查,仅有28.6%的教师参加过1~3次国家级培训;就省级培训而言,32.4%的教师参加过1~3次,仅有1.9%的教师参加过4~6次,其余教师均未参加过。12.4%的教师参加过10次以上的培训,48%的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层次的教师培训。由此可看出,教师参加的高层次专业培训次数较少,层次较低。这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欠缺的,教师培训机制有待健全。
针对如何促进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地校合作。举办“线上+线下”校园招聘会;与高校签订了人才工作站;建立大学生见习(实训)基地提升营。提供见习(实训)岗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实训)、就业、创业“一条龙”服务,实现人才“引、育、留、用”闭环管理 ,打造涵养人才的“蓄水池”。二是出台政策扶持。出台就业补贴、安家补贴等经济保障政策,为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等提供政策大礼包和各项服务,包括免费餐饮服务、住宿服务、便捷交通服务、优质医疗服务和免费意外险、综合性娱乐休闲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服务等。实施青年人才安居工程,配套建设公办学校、医院、人才之家、书屋、青年之家等,统筹打造一批青年主题社区。三是开展高效培训服务。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优秀创业者、创业专家等设计一套操作性强、系统全面的择业教育课程,“双减”背景下注重培训队伍师资建设,确保培训的质量;培训的内容更应有实效性,前期根据本地职位需求、业界存在难题等问题有充分的实地调研,对此展开高效培训;为培训者充分挖掘职位内涵;能在提供专业指导基础上完善机制,提升导师团的指导积极性,发挥导师带徒模式的实际作用,以“一对一”或“一带多”的方式提供职业体验;培训尾声,还可以提供比赛的平台和舞台,给予优秀者奖励和就业机会或选择岗位的权力。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创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青年人才事项、优化服务流程,做到便捷化服务、智能化服务、一站式服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