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小学频道 > 小学看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安徽安庆市迎江区:用爱为留守儿童打造有“温度”的小学

2023-05-24 20:02 来源:安庆市华中路第三小学  徐嘉   阅读 3.7千
74
分享

2023年3月,在安徽安庆市迎江区,老党员韩卫民从副校长的岗位退休等待交接。退休后,他继续发挥光和热,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坚持跑工地监督新校区建设工程,用心用情为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未成年人群体,尤其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央到地方,都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每年的六一前夕,安徽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第三小学留守儿童活动室都热闹非凡。老同志们,校长、党员教师和留守儿童在一起庆祝节日,


“今天跟韩伯伯一起做了游戏,还吃了很多糕点,这个六一儿童节过的很开心。”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第三小学五年级留守儿童刘培培(化名)在跟退休副校长韩卫民一起参加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有点不舍,“听说韩伯伯退休了,他是不是以后就不来学校啦?”韩卫民告诉孩子们,即便退休,每年的重要节日他还是代表关工委的老同志们要来看看这些留守孩子们。

刘培培的父母很早就去外地打工,她从小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自从一年级和韩卫民结成帮扶对子以来,每年的重要节日,刘培培都能感受到别样的温暖和欢乐。


“开学给刘培培送了一些学习用品,下周再打算到她家去一次,看看家里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作为学校分管关工委工作的老党员,韩卫民这些年来先后和四十多名留守儿童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对帮扶,很多学生在毕业、工作后依然会在逢年过节时习惯性地给韩卫民发去祝福和感谢的信息。

在该校包括韩卫民在内,几乎每一名党员都和两三名留守儿童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帮扶结对;除了在重要的节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华中路三小还持续重点关注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为他们减免“一科一辅”和“学杂费”,并及时发放“生活补助”。

疫情三年来,停课是常有的事,华中路第三小学党支部和关工委很早就积极联合运营商,统筹为无法通过电视或网络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共27人,开通了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设置专道,确保孩子们都能在线上课,同时制定了“一人一案”,逐一落实“代理家长”包保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开展走访探视和线上回访。


随着学生陆续返校复学,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方斌为首的老同志们始终强调在全面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紧盯贫困学子及特殊教育群体。做好服务工作。华中路第三小学的校内设有留守儿童之家,这也是全区仅有的,从一开始的针对留守儿童进行课后服务,先后联合社区、全人社工组织、壹基金开办的周末加油站托管服务(地点设在学校隔壁的新河儿童服务站)围绕强化“党建引领”主轴,抓牢“思想教育、关爱保护、假期托管”三条主线,致力破解困境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儿童“三不管”难题。直接受益留守儿童约超100人,间接受益超300人,促进了辖区留守儿童身体心理的双重健康发展。

在这些老同志的联系,交流,协助促使下,该校和社区合作的“周末加油站”儿童托管服务已经开展了第六个年头,每到周末社区里20余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可以在这里免费学习,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为群众做实事,学生们表示社区儿童服务站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为了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还设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还开展各类心灵融通的活动。每年的中秋、端午、六一等重要节日,党员教师、老同志们和留守儿童结对过节,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充满爱和希望的阳光。

每年的夏季到来,因为学校面对新河、康熙河景观带,为了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学校关工委、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教师包保到人,一对一定点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方斌说:“我们每位老同志都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对待留守儿童,我们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爱他们,帮助他们。

学校为了密切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关系,还开通“亲情视频连线”,利用学校的电脑、老师的手机微信等,让孩子与父母常面对面的交流。每年寒假春节期间,在留守儿童父母回家过节的时候,学校都进行家访,同时党员同志还对父母不回来和贫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定点慰问帮扶。


留守儿童问题是时代的产物,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心下一代,共享一片天,是这些老教育人的初心,也是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第三小学的党建特色项目。近年来,在迎江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迎江区教体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校努力构建和谐温馨校园,把无微不至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活动转化为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打造有“温度”的小学。(特约通讯员:徐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