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民族交融承续传统 探本溯源践行医道 ——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岐秀同舟”团队三下乡活动纪实

2025-09-11 23:15 来源:中教网  杨秋月   阅读 7.5千
244
分享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岐秀同舟”团队在重庆秀山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结合医学专业优势与民族文化特色,通过敬老助老、健康义诊、基层调研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振兴。

敬老传情:健康知识暖夕阳

团队首站来到秀山县龙池镇敬老院,队员们现场教老人们制作艾草锤,讲解艾草的药用价值与使用方法。艾草清香袅袅,在指尖与锤柄间流转,仿佛将时光带回古老的中医养生智慧。随后,队员围绕慢性病防治和日常急救知识进行宣讲,内容涵盖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饮食与运动建议,以及心肺复苏、防跌倒、海姆立克法等实用技能。活动最后,团队成员准备好中药包、调试好水温,为老人进行中药泡脚,温热的药液慢慢渗透肌肤,缓解了关节的酸痛,也温暖了老人们的心。院子里传来阵阵笑声,这一刻,健康与关怀如同夕阳般温暖。

▲图为团队成员和老人共同展示制作好的艾草锤

▲图为团队成员为老人们按摩捶背

▲图为团队成员为老人们进行慢性病宣讲

耕耘相伴:田畴共绘丰收景

团队成员走进当地农户的田地里,参与掰玉米、剥豆、拔草等农活,体验农事辛劳,在田间劳作的同时,队员们还在田地间辨识了不少中草药,并精心整理制作成标本册。金色的阳光洒在田间,汗水与笑容交织成最美的丰收序曲。劳动间隙,他们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习惯与收成情况,并向村民请教农业生产中的传统经验,增进了对农村生活与农业文化的认识。一位村民笑着说:"种地和看病一样,都要讲时令、讲方法。"这句话生动诠释了农耕与中医相通的智慧——无论是中药种植还是临床用药,都讲究顺应自然、辨证施治。夕阳西下,田埂上的身影与土地里的庄稼交织成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图为团队成员和村民一起剥毛豆

▲图为团队成员在田间观察农作物

义诊惠民:集市送医暖人心

在热闹的赶集日,团队与龙池镇卫生院举行了联合义诊活动,他们早早来到龙池镇集市上为群众提供艾灸、贴耳穴、测血压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并现场解答健康咨询。人潮涌动中,医者仁心如同春风般抚慰着每一位乡亲。随后,团队前往龙池镇卫生院,参观医院各科室并与一线医生交流,了解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常见病防治及中医药在基层的应用与发展情况。卫生院医生分享的"简便廉验"的基层诊疗经验,为了解中医药在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提供了鲜活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为老人进行艾灸理疗

▲图为义诊现场中医科医生进行把脉问诊

▲图为黄院长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当地卫生院

文化寻根:灯下聆听峥嵘史

最后一站,团队成员前往秀山博物馆,参观了红色历史展与地方文化展,了解秀山在革命时期的重要贡献,以及当地独具特色的花灯文化。红色历史展厅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地诉说着秀山人民在革命年代的英勇事迹。精巧的花灯造型、绚丽的色彩搭配,展现着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审美。光影流转间,红色记忆与民俗风情在心中交织成一幅厚重的文化画卷。通过此次参观,大家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与历史责任感,表示将把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融入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内书法作品

▲图为讲解员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红色历史

在秀山的七天时光里,“岐秀同舟”团队以仁心为灯,照亮了老人的笑颜;以脚步为笔,在田野间书写丰收的诗行;以银针艾草为信使,把健康与温暖送到乡亲心间;以文化为根,在博物馆中聆听历史的回响。团队成员在服务中践行医道,在交流中传承文化。

▲图为团队在秀山火车站前的合影

这不仅是一次实践之旅,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使命的接力。带着收获与感动,他们将继续行走在守护健康、传承文化的道路上,让爱与责任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未来,“岐秀同舟”团队将继续把中医智慧与民族文化带到更多地方,用行动书写青年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