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以苏超为点,探究经济体育文化融合背后多层奥秘

2025-09-05 14:24 来源:中教网  吴杰   阅读 9.5千
310
分享

以苏超为点,探究经济体育文化融合背后多层奥秘

中教网85日讯(通讯员 薛紫如 吴杰) 近日,苏州城市学院姑苏人文经济“三棱镜”,解码赛味韵实践团由带队老师——苏州城市学院康养产业学院负责人张宇教授带领,来到苏州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以苏超赛事为引针对体育与人文经济的融合发展,向多位专家汲取知识经验,并进行深入探讨。

图为实践团活动合影。 高成珊 供图

会议开始之初,张宇教授提出体育与健康、人文经济融合项目是重中之重的观点。而作为与苏州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合作的重要成果,双方共建的苏州市体育健康服务联合实验室已初见成效,相关决策报告获省级刊登,另有两篇学术论文由知网收录期刊发表。张教授强调,未来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动更多产学研融合项目落地,培育更多综合型体育人才。

图为张教授介绍本次实践。 高成珊 供图

苏超现象深度观察:一场足球赛事如何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会中,姑苏人文经济“三棱镜”,解码赛味韵实践团汇报了对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调研成果。实践团认为,这场赛事的走红,其核心在于回归体育本质,将文化推广与城市发展需求深度契合,对此从全民参与性、城市荣誉感,对文旅消费的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这场始于草根的足球盛会,乘着“体育+”的东风,解码文旅融合、经济增长、体育竞技等多重发展命题。透过苏超的火爆现象外表,人们得以窥见地方体育赛事在短期流量与长期发展、竞技本身与城市经济赋能之间寻求平衡的深耕挖掘与探索。

图为实践团汇报调研成果。 秦维 供图

除却对苏超体育赛事研究之外,参会双方还就赛事运营、体育产业创新等议题进行热烈探讨。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负责人分享了金鸡湖龙舟赛赛事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校合作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强调了参赛成员需具有高度的协作意识、强烈的责任担当、清晰的集体荣誉感以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体育赛事本身也需接地气、强参与才能带来文化传播与经济拉动的双重价值。

低票价背后的经济账:赛事创造的消费生态

“19.9元的门票能带来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发了关于体育赛事经济逻辑的又一场讨论。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的专家以一组对比数据给出答案:苏超单场比赛门票收入不足赛事总收益的5%,但由此带动的周边餐饮、住宿、旅游消费却呈现几何级增长——数据显示,赛事期间苏州景区预订量同比激增305%,消费总额增长超14.63%。

这种“小门票撬动大消费”的模式,对体育赛事的价值评估体系注入了活力与蓬勃生机。正如研讨会上一位专家所言:“如今的体育赛事早已不是‘卖票赚钱’的单一维度,而是作为城市消费的引爆点存在。”苏超观众中,跨城市观赛者占比并不小,这部分人群普遍会停留2到3天,人均消费超过800元,其中住宿、餐饮和文创产品购买构成消费主力,这种“赛事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让体育赛事成为连接城市特色产业与消费市场的关键纽带。

图为专家发言。 高成珊 供图

从草根走向专业:以规则之力修堤筑坝

苏超的走红并非偶然。在疫情后体育赛事复苏的大背景下,这场赛事精准踩中了公众的情感需求。但如何避免重蹈“贵州村超”等现象级赛事昙花一现的覆辙,“赛事流量就像潮水,关键是要在涨潮时修堤筑坝。”市体育监管保障中心负责人的比喻形象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回答了这一问题。规则建设是长效发展的基础,制定全国首个省级城市足球联赛管理办法,内容涵盖赛事运营、商业开发、安全保障等12个方面。若只有竞赛规则没有管理办法,缺少法律途径的融入,就无法排除风险点,接踵而至的球队冠名,高危位赛事的处理方式,职业队员与草根队员的比例等问题就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而这些漏洞将一点点消灭苏超的活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赛事规模从草根走向专业,就必须从‘凭热情’转向‘靠制度’,这也是苏超区别于其他民间赛事的关键。”

图为负责人发言。 高成珊 供图

体育+康养:经济海域的新版图

在苏超赛事的延伸价值链中,“体育+康养”的融合探索价值不容小觑。调研数据显示,苏超带动全省全民健身参与率提升18个百分点,68%的观赛者表示赛后主动增加了运动频率。因此体育后的运动损伤问题,需要以康养手段进行化解。针对运动损伤这一群众运动的常见顾虑,需将竞技体育中的运动防护技术转化为大众适用的健康服务;基于职业球员肌肉拉伤康复方案改良的“居家拉伸指南”,通过赛事直播平台推送;同时可以借鉴运动员体能监测系统开发能实时提示运动强度与身体负荷的全民版体能监测程序。

试点观赛赠送健身体验券活动,持苏超门票可免费享受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和运动康复指导。这种精准引流不仅激活了全民健身热情,也为体育康复、健康管理等产业带来新客源。从赛场内的科学防护回到社区里的康养服务,要通过“体育为桥、健康为核”的模式,让全民健康理念落地生根。当运动损伤不再成为阻碍,当康养元素融入日常体育生活,那么赛事带来的不仅是竞技的激情,更是惠及每个人的健康红利。

图为实践团与专家们一起研讨。 高成珊 供图

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特色康养项目也要无缝衔接。结合苏超的影响力,学校可以开设“足球+体态矫正”课程,通过专业运动训练改善青少年脊柱侧弯、肥胖等问题。除了身体上的问题舒缓外,体育活动的增多也会为青少年培养抗挫折能力,心情得到释放,压力得到缓解,也是精神疾病问题的良药。“体育赛事不仅要带来欢乐,更要传递健康理念,苏超的价值正在于让更多人理解‘运动是最好的保健品’。”

从地方赛事到城市名片:苏超的启示与展望

苏超的探索为中国地方体育赛事发展提供了多重启示。在短期热度与长期发展的统筹上,其构建的生态闭环为可持续运营提供了范本;在体育与城市的互动中,它成功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软实力。从体育中心的欢呼声到街头巷尾的讨论声,从赛场内的拼搏到赛场外的消费热潮,苏超正在书写着独属于它的体育故事。这场始于足球的探索,最终指向的是更广阔的城市发展命题。

经过此次的学习与交流,姑苏人文经济“三棱镜”,解码赛味韵团队对苏超的了解以及其背后的奥秘探索更上一层楼,相信此后能够保持住破浪的势头,将此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苏超的发展增添一份活力,创建别样的风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