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带孙"作为中国家庭代际互动的典型模式,始终根植于中华文化血脉之中。隔代养育既承载着家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又与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形成深刻呼应。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更使得父母在事业发展与子女养育之间形成时间分配的张力,客观上促成了祖辈在育儿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参与。由于子女在生活方式、理念上与祖辈存在一定差异,而处理冲突的方式又相对简单、缺乏沟通技巧,导致家庭矛盾的产生甚至激发进一步冲突。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与支持下,团队深入分析隔代养育中老年人所处的角色定位及相关法律纠纷中的裁判说理,通过对调研实践与司法案例的提炼、总结和分析,力求为解决隔代抚养纠纷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社区深访:聆听“银龄”心声
小组成员进入社区,与老年人“唠起了家常”,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探寻老年人们在隔代抚养中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和实际需求。“这种都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传统观念了,我只希望他们能过的好就行了。”、“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一份份访谈都体现着老年人对小辈的关怀与帮助。此外,同学们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询问了老年人关于法律上“带孙费”和“探望权”的认知。以此了解老年人群体的普遍认知与真实需求。 ▲图为小组成员在上海社区开展调研
司法寻踪:梳理裁判要旨
调研小组赴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调研与访谈。小组成员参观了静安法院的涉老法庭,了解到静安法院为便利老年人群体设置的一个个“小巧思”。小组成员与法官围绕隔代抚养纠纷中诸如“带孙费”、“探望权”、观念冲突等典型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系统了解静安区法院在涉老审判及隔代抚养纠纷处理中的创新实践。
▲图为小组成员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展调研
一线对话:解析社工角色
调研小组就探望监督人制度与深耕家事纠纷领域的社工进行了深度访谈。社工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不少真实案例和自己的独特智慧,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充当一个又一个家庭中的“粘合剂”。小组成员们通过对话一线成员,既加深了对探望监督人制度的认知,又提炼了社工的实践智慧。
▲图为小组成员在天目西路街道法治服务中心展开访谈
隔代家庭纠纷争议该如何妥善处理、妥善解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正如团队成员所言:"当法律遇见生活逻辑,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解释法律,更是用法律温暖人心。"从祖辈的"燃灯奉献"到青年学子的"躬身实践",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正在为构建家庭和谐生态写下生动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