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大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华夏同音”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新疆乌鲁木齐、阿克苏、和田等地,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结合维医药特色,以“推普技能+”为核心,助力语言普及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专业赋能:医药特色助力推普
在新疆库尔勒市普惠农场新丰棉业社区,志愿者侯诗雨发现孩子们对普通话学习兴趣不高,于是尝试将医药健康知识融入教学。她用普通话讲解防中暑、洗手步骤等实用内容,使课堂更贴近生活,孩子们逐渐愿意开口跟读,课程结束时已能用普通话简单应答。
与此同时,在和田地区洛浦县英巴格村,志愿者谢合拉努尔·艾热提采用“维汉双语讲维药”的方式,先用普通话介绍药材名称与功效,再用维吾尔语辅助解释,降低了村民的理解难度。她表示:“双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参与度,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维吾尔医药的价值。”通过将普通话与医药结合的特色模式,团队既推广了国家通用语言,也传播了健康知识,更让民族医药文化在新时代实践中焕发新生。
▲图为谢合拉努尓•艾热提同学为当地村民讲解普通话
文化交融:语言铺就团结路
面对部分居民认为“学了没用”的疑虑,团队用情景模拟、差异化辅导等方式,生动展现普通话在就医、就业、教育中的实用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了新路径。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推普的拉莱•图鲁洪同学介绍,“村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医药健康知识部分,今后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内容。”
队员们也表示,普通话是连接各民族的情感纽带。推普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双向的文化交流。通过活动,他们深入了解了维吾尔族风俗与医药文化,让多元文化在语言互动中交融共生。
▲图为志愿者为当地居民授课
实践成长:边疆课堂淬炼青春
在万里之外的边疆课堂,中国药科大学“华夏同音”推普团队的成员们不仅传授着语言知识,更实现了一场深刻的自我蜕变。
从羞涩到自信,跨越沟通的壁垒。许多队员初次开展推普活动时还带着青涩与忐忑。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许香婷坦言,最初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们明亮的眼睛,会紧张到语速加快。但她通过不断调整状态,逐步学会了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互动吸引学生,“现在再面对需要沟通表达的场景,我不再怯场”。新疆库尔勒的候诗雨也经历了类似转变,从“害怕和陌生人交流”到能够从容地与孩子们互动,实现了自我突破。
从照本宣科到创新教学,化解突发状况。实践路上并非一帆风顺,队员们常常需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新疆温泉县,金晶遇到设备故障的难题,电视无法投屏。她果断带着孩子们搬到一楼大厅,借用投影仪继续授课,“这次活动让我掌握了一些沟通的技能,面对小朋友,枯燥的照本宣科不如丰富的课堂互动”。
从任务到使命,理解推普的深层价值。随着实践的深入,队员们对推普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新疆昌吉的胡昕阳认识到:“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包裹在一起,首先要有一个通用的语言文字。”志愿者们通过帮助他人打破语言壁垒,看到了自己工作的实际价值,提升了自信心和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感。
▲图为志愿者与当地居民合影
随着暑期社会实践渐入尾声,“华夏同音”团队以专业为基、以语言为桥,在天山南北播下普通话的种子,更以医药健康知识润泽民心。他们用脚步丈量边疆热土,用智慧破解沟通壁垒,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优化推普路径。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推普+医药”融合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与健康的双重动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祖国边疆,让青春之花绽放在需要他们的土地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