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暑期三下乡・ “茯”音传承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开展茯茶文化双语传播实践活动总结

2025-08-29 16:44 来源:中教网  张珂楠 王子琪 李荣荣   阅读 9.8千
320
分享

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茯”音传承实践队走进咸阳泾渭茯茶,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茯茶文化传承传播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传播和深度访谈,让古老的茯茶文化在当代“活”了起来。

(一)走进博物馆,触摸茯茶千年历史

实践首日,团队走进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巨幅茶砖屏风、茶始祖雕塑、“茶马古道”复原场景……一件件展品静静诉说着茯茶自明代以来沿丝绸之路传播的悠久历史。在专业讲解的引导下,队员们不仅了解了茯茶的发展脉络,更对“发花”这一核心工艺表现出浓厚兴趣。“原来一杯茯茶背后,竟有如此复杂的匠心和智慧”,队员张珂楠感叹道。

图为部分队员参观博物馆 供图:赵辰悦

(二)现代车间里,传统与科技对话

在泾渭茯茶宽敞明亮的智能化数字车间里,传统制茶的古法智慧与现代工业技术实现了深度交融与完美契合。实践队员们沿着洁净连贯的生产动线,近距离观摩了从茶叶原料的精密筛分、自动化精准配比,到“发花”发酵过程中温湿度的全流程智能控制。传感器实时捕捉着茶堆内部微环境的变化,中央控制系统依此进行动态调节,仿佛为百年非遗技艺安装上了“数字心脏”。

“我原本以为智能化就是机器取代人工,但今天彻底改变了这个看法,”一位队员在参观后感慨道,“它并不是要替代千百年来匠人的经验和手感,而是通过更精准、更稳定的控制,把那些只可意会的‘火候’与‘秘诀’转化为可复制、可传承的数据语言。说到底,是科技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守护着非遗最本质的风味与内核。”

这一刻,工业的理性与文化的温度并肩而行,队员们不仅目睹了一片茶叶的现代化旅程,更深切体会到:真正的传承,并非固步自封,而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图为涡旋机 供图:张珂楠

(三)亲手体验,感悟制茶匠心

第三天,实践队员亲自上手,体验马勺绘画、脸谱制作和茯茶压制工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茯茶压制体验区——队员们遵循古法,亲手揉捻茶坯、精准称重,随后将蒸汽回软的茶叶填入模具,用传统木制压制工具发力定型。每一步都需耐心与细致,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与队员们专注的气息。

“之前只觉得茯茶是一块‘砖’,今天自己动手才发现,每一块茶砖背后都是无数次用力的夯实与细微的手感把控,”一位队员在体验后感慨道,“‘匠人’二字,不仅是手艺,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那份从容与认真。”

此次亲手实践,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认同教育。队员们走出书本,以触觉、视觉和嗅觉全方位感知非遗,真正理解了这些古老技艺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也更加意识到当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队员体验传统制茶方法 供图:赵辰悦

(四)对话传承人,聆听茶路上的坚守

实践队此行特别专访了陕西泾渭茯茶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歆先生。围绕茯茶的传承与未来,胡总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妙语连珠的分享,从非遗的活态保护到产品的现代化创新,从全球化的产业分工到地域文化的当代传播,其真知灼见令人印象深刻。

谈及产业发展,胡总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产业要想走得远、走得稳,绝非一家企业之功,必须依靠上下游协同发力,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主体,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事。” 这一理念不仅道出了泾渭茯茶作为“链主企业”的成功秘诀,也揭示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逻辑。

图为与传承人的访谈 供图:公司员工

在胡总看来,茯茶早已超越了一般饮品的范畴,它深深浸润着关中的风土人文,是凝结了地方历史与集体情感的文化符号。“茯茶,是我们地域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他如是说。这一理念也被具象地融入新产品的研发中。诸如以岁月纪年为题的“生肖系列”,以及展现陕西地理人文标志的“秦岭之巅”等创新产品,正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的生动体现,让古老的茯茶以更年轻、更富艺术感的方式,走进当代消费者的生活场景。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调研,更是一场青春的传承行动。队员们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用体验传递文化温度,让茯茶这一古老非遗,在新时代飘香更远。

撰文:张珂楠 王子琪 李荣荣

图片:赵辰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