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综合频道 > 培训辅导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名师送培促提升 共谱育人新篇章——付玲、华昌萍名师工作室联合送培活动

2025-10-15 12:37 来源:中教网  姚梦娇 华昌萍   阅读 136
5
分享

中教网10月15日讯(供稿/ 姚梦娇  华昌萍)为推动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10月14日下午,付玲(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与华昌萍(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应邀携手赴普格县附城第二小学开展联合送培活动。本次活动不仅覆盖两个工作室全体成员,还有附城二小全体教师,更促进了全县多所学校的交流互动,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循理探微觅真知,集体智慧润课堂

活动伊始,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语文工作室成员华昌萍以《一花一鸟总关情——以五上一单元为例谈教学与育人的集体备课》为题开讲。她从“说说集体备课流程;解读单元教材内容;构建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下的单篇教学设计;总结任务群教学备课思路”这五个层面来讲。

她从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切入,以主备人身份讲解操作流程。紧扣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特点先做到三点:通读课文,明确要素;课后习题,对应要素;同类组合,构架‘群’。然后在单元任务群框架下进行单篇教学设计:精准定标、设计紧扣目标的学习过程,发挥课件的辅助作用,作业的巩固与拓展作用,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点、阅读思维点和表达思维点,助力高效课堂。

她还以《落花生》为例,通过还原课堂现场的方式与参训教师互动,生动演示教师如何顺应学情、顺学而导,如何在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处巧妙搭建支架,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品质和审美创造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她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抓住语文的“根”,落实语文要素,又要自觉践行“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例如,在本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感知自然之美、培养共情之心,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德育理念巧妙融入语文教学细节,并将所学方法运用于单元习作,落实以读促写。

躬行实践出真章,教学相长绽芳华

语文工作室成员黄华琼老师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带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三部曲”——小学语文“432”实践分享》讲座。她以《司马光》《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将语文与德育融合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前准备求“实”,提前梳理课文精神内涵,明确德育渗透方向;课堂教学求“活”,通过巧用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巧用活动(如情景表演)调动学生身体与思维,集中注意力;课后反馈求“准”,以作业批改和学困生个别辅导等为载体。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实”上下功夫,教书育人,促教育教学提升。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付玲以“青蓝携手筑匠心、立德树人话传承”为主题,指导学校开展师徒结对工作。她指出,“青蓝结对不仅是教学技能的传承,更是教育初心的传递”,在方案筹备与实施中,明确要求“蓝方”教师以自身师德修养为“青方”树立榜样,在日常教研中同步分享“如何在课堂中融入德才引领”的经验,通过“师父带技能、更带品格”的模式,充分发挥蓝方的“三带”——带师德、师能、师长,青方的“学练扬”——学做人、练技能、扬特长,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青蓝工程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全面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和教学质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名师培训,接地气,干货多,学之可用。大家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是凝聚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通过实践反思不断成长的过程。语文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并非生硬嫁接,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渗透;集体备课和单元整体教学是落实融合的有效路径;名师们的现场示范与互动,让大家对如何精准把握学情、适时搭建支架、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更强的信心。青蓝结对,更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形成教学活力,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培训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注入了新思路与新活力。

活动尾声,普格县附城第二小学斗布校长作总结发言。她向两个名师工作室表示诚挚感谢,认为此次活动精准破解了集体备课的密码,无私分享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更指明了青蓝工程的具体实操和发挥作用的策略,为全体参训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融合教学方案。本次联合送培活动围绕“语文为基、德育为魂”的核心,既搭建了全县学校交流共享的平台,更推动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普格教育人将携手并肩,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共同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未来,两个工作室将继续深化学科融合育人路径探索,为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共同谱写普格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供稿单位:付玲(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华昌萍(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

核稿人:华昌萍  付玲

签发人:马小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