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8日讯(通讯员 张函睿)2025年7月21日至7月25日,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年画筑梦”队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以“非遗活化+文旅融合”为核心开展2025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文化与传媒学院专业优势,通过与老字号商户合作、探访年画传承人的博物馆及工作室、学习传统年画制作技艺、运用数字化技术记录传播等路径,推动木版年画从非遗展品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为朱仙镇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探索非遗活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方案。
政企联动,共促非遗焕新颜
7月21日,“年画筑梦”队首先走访了朱仙镇老字号德兴斋。团队成员结合前期设计的木版年画元素包装方案,与店主就传统糕点包装升级展开深入沟通。经过详细阐述年画文化内涵与文创价值,德兴斋老板最终同意采用融合木版年画特色的新包装,为非遗元素融入地方特色产业迈出实质性一步。
▲图为年画筑梦队德兴斋糕点包装设计与原包装对比。刘若凡供图
7月22日上午,团队与共青团祥符区委员会、朱仙镇政府召开座谈会。双方围绕实践行程安排、资源对接、成果转化等问题达成共识。“我们会全力支持你们的研学与调研活动,做好资源协调工作。”团祥符区委表示,当地将为实践团队提供必要的保障,推动实践成果落地。此次座谈为团队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年画筑梦队与共青团祥符区委员会及朱仙镇政府开展座谈。李星燃供图
研学探秘,触摸年画千年魂
7月22日,团队来到开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仙镇尹氏老天成年画第五代传人尹国法老师的个人年画博物馆。在尹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深入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从雕版的刀法技巧到拓印的色彩搭配,亲身体验了“起稿、刻版、印刷”的完整流程。队员李同学感慨道:“每一笔雕刻都凝聚着匠心,每一张年画都承载着历史,亲手制作时才真正体会到非遗传承的重量。”
▲图为年画筑梦队对尹国法老师技艺展示进行直播。皇甫一鸣供图
团队还对尹国法老师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年画传承故事与创新探索。访谈结束后,队员们连夜将尹老师的代表作品转化为电子版,搭建起线上作品集,让珍贵的年画作品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图为年画博物馆中的年画老版。刘若凡供图
7月24日,团队来到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河南省民间文艺先进工作者张继中老师的万同老店年画工作室。在这里,队员们不仅学习了不同流派年画的风格特点,还拍摄了工作室的生产场景与张老师的创作过程。通过专访,团队了解到万同老店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在尝试与现代设计接轨的探索。随后,队员们将张继中老师的作品整理制作成线上作品集,进一步丰富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数字化资源库。
▲图为队员与张继中老师的抓拍合影。李星燃供图
▲图为队员对万同老店年画馆馆长进行直播采访。刘若凡供图
文旅融合,挖掘古镇新活力
7月22日下午,团队先赴岳飞庙参观,通过拍摄庙宇建筑、历史遗迹及相关展品,收集与朱仙镇历史文化相关的视频素材,为后续结合年画故事进行文旅宣传积累资料。
▲图为年画筑梦队于岳飞庙正门合影。刘若凡供图
7月23日,团队前往启封故园,拍摄了大量展现朱仙镇水乡风貌、古建筑特色的视频素材。队员们将年画元素与古镇风光相结合,构思文旅宣传短视频脚本,计划通过“年画里的古镇”系列内容,吸引游客关注朱仙镇的文化旅游资源。
▲图为年画筑梦队于启封故园门楼合影。刘若凡供图
此次实践中,“年画筑梦”队通过四天的实地调研与实践,初步完成了与当地商户的合作对接、非遗资源的数字化记录及文旅素材的收集整理。团队将继续推进文创产品设计与线上宣传工作,让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队长王锐表示:“朱仙镇的年画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基因。我们希望通过青年的创意与技术,让这门古老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队员们也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性与青年责任,未来将持续关注朱仙镇年画的发展,为非遗活化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