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谙风雨,瑶红茶绿映初心。7月22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粤瑶茶迹”实践团远跨山水,直奔清远。实践团以连南瑶族自治县为发力基点,开展直播助农活动,兼行少年宫义教与调研实践,既关注茶叶变现、造福民生的发展“心气”,也关照振兴乡村、响应战略的时代“壮气”,更体现当代青年筚路蓝缕、焚膏继晷的奋进“骨气”。
图一 粤瑶茶迹实践团合照
数智赋能东风劲,云端助农茶香远
凭栏处,“远山吐黛,近水含烟”,写一段“风吹茶浪千里翠,青春话振兴”的调研情。7月23日到25日,“粤瑶茶迹”实践团调研组成员深入黄莲村,与村委刘书记、吴副书记展开深入交流。据悉,黄连村的茶园正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茶农因销路不畅,陷入“丰产不丰收”的窘境;产业升级、机械化生产举步维艰。更令人忧心的是,茶园多从野生茶引种培育,缺乏统一标准;种植方式也沿袭古法,管理粗放、效率低下。
黄莲村的困境,是无数乡村的缩影。由此,村委吴书记提出:“发展茶叶认购模式,或许是打开销路的新途径。”这种模式既增强了消费体验,又建立了产销直接对接的渠道。刘书记则主张走“茶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打造集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同时,华师学子们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探究实践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模式,着力解决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未来,实践队也将持续关注其茶产业现代化转型与IP赋能产业振兴等的推进状况,演绎乡村发展“因地制宜、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为同类地区提供“文化+产业”协同一体的有益参考。
图二 调研组与刘雪辉书记合影
图三 调研组访谈盘春季副书记
图四 调研组成员走访村民
茶言茶语润童心,义教启蒙传真情
莫等闲,“学之染人,甚于丹青”,写一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义教情。下乡期间,实践团成员扎根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少年宫,开设茶文化与瑶族文化的相关课程,既擦亮以文化人的教育“亮色”,也迸发振兴乡村的青春“底色”。
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贵在朝夕相处,重在潜移默化。在长达数日的相处中,义教组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去触摸温热的瑶族历史,为之阐明传说背后的民俗风情,揭开瑶族文化神秘面纱;在“茶艺手作与科学探索”一课上,孩子们学着制作茶叶书签、茶画等,聆听茶多酚“隐身术”的奥秘,从而明白“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的道理;义教老师还结合实践团的虚拟直播特色,讲述AI科技如何赋能瑶茶发展,以科技的火光照亮传承与发展之路。五日义教时光倏忽而过,华师学子躬身实践,充分回应了习总书记“在服务奉献中成长成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的殷切嘱托。
图五 茶艺手工课堂老师与学生互动
图六 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
瑶乡茶味满杯香,助农直播风采扬
抬眼望,“时和岁稔,瑶乡茶香”,写一段“云端直播捧瑶茶,茶香飘入万千家”的发展情。当地茶叶品种主要是“连南大叶茶”,历史悠久,有“千年瑶茶”的美誉,人称有机野生茶、原生态高山茶。其传统制茶技艺已获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茶叶也在2025年6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
实践队员在直播间开展助农带货活动,向全国消费者推广连南大叶茶。在文创园直播间,实践队员与团队自创的瑶族文化虚拟数字人IP瑶族少女“林伽伽”协同直播,通过产品讲解、弹幕互动等方式,系统展示茶叶特性与文化价值。直播中详细介绍了茶叶清晨采摘、回甘清香等特点,并设置限时优惠价格促进销售。直播同时承担了文化传播功能,结合当地瑶族文化元素(如虚拟数字人IP形象身着瑶族服饰),介绍茶叶的非遗制作技艺、历史背景及所获荣誉,并融入乡村振兴、助农惠农主题。短短数日下来,实践队直播的累计观看人次破千,点赞总量接近5万次,销售额达2000余元,彰显出显著的助农惠农贡献,并有力地证明了“虚拟主播+瑶茶”直播模式对于瑶茶销售困境具有巨大帮助及潜力。当传统茶香遇上数字时代的传播力量,实践团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回答了关于“如何让优秀农产品被看见、被记住、被热爱”这一问题。
图七 实践团成员向手艺人学习炒茶
图八 实践团成员与连南县组织部副部长吴燕对话
图九 实践团直播活动介绍瑶茶
举目大地山欢水笑,放眼神州海阔天高。实践团成员通过直播助农、实践调研、文化义教等多线并进的模式,助力连南瑶茶推广与文化传承,增添长远民生福祉,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家底”,促进乡村由“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由“一时美”向“持推动振兴的美好蓝图日趋化为现实。
图十 瑶茶直播订单售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