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7月20日至26日,山东科技大学“梦耀中华”服务宣讲团13位成员走进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滕州市龙山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浸染着赤诚的红色土地上追寻先烈足迹,在流淌着记忆的运河之畔讲述峥嵘故事,让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白发述志,聆听老兵的山河记忆。宣讲团首站踏足枣庄市台儿庄区,在时光的褶皱里叩访两位老兵,打捞那些浸润着热血与赤诚的红色记忆。94岁的张应传老人家中,岁月仿佛凝住了烽火的刻度。1948年入伍的他,从淮海战役的硝烟到渡江战役的浪涛,再到1950年抗美援朝的冰原,一身伤痕皆是勋章。“渡江战役时生了重病,部队要把我留在地主家,我死也不答应!”谈及当年,老人眼中仍燃着那时的执拗。抗美援朝期间,身为通讯班副班长的他从零学起驾驶,在美军轰炸的火光中摸索出“关灯夜行35米停”的生死诀窍,将补给一次次送抵前线。转业后,他扎根新疆靶场二十载,亲眼见证原子弹腾空的蘑菇云。望着眼前的青年,老人竖起布满老茧的大拇指:“用好青春,为祖国做事!”
图1 团队成员与张应传老人合影
图2 团队成员聆听张应传老人寄语
图3 张应传老人讲述抗战故事
城中另一处居所,藏着章守洪老人的峥嵘。18岁披甲入伍,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时,他以血书明志,奔赴前线。老山战役中,所在班为夺山头浴血冲锋,最终唯他幸存。家中满墙的战地照片、一柜的军功奖章,无声诉说着这位一等功战士的荣光。“珍惜和平,别让战争再来。”章守洪平实的话语里,是穿越枪林弹雨后对安宁最厚重的守护。
图4 团队成员与章守洪老人合影
图5 章守洪老人讲述老山战役
图6 章守洪老人展示“荣誉柜”
烽烟回望,触摸台儿庄的历史温度。第二站,宣讲团步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与遗址公园,在泛黄的史料与复刻的场景中,重新打捞1938年那段熔铸着血性的壮烈记忆。
纪念馆前,38级台阶如时光阶梯,每一级都叩响1938年的烽火回声;24根立柱拔地而起,如钢骨铁脊撑起一个民族的不屈脊梁。步入馆内,六十军史料展上,“27昼夜禹王山阻击战”“歼敌1.2万”等文字记录,展现了这支多民族部队“宁为玉碎”的豪情。断墙残垣的复刻场景里,半截步枪、墙角的电台以及蜡像士兵胸前的家书等,还原了当年战斗的场景。团队成员驻足凝视,深切感受着那段历史带来的震撼,馆内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让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通过这些史料,团队成员了解到台儿庄战役的惨烈程度,看到了先烈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保卫祖国的英勇事迹。展柜中,范长江磨损的采访本、罗伯特・卡帕的相机镜头等实物,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这场战役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图7 团队成员重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图8 团队成员参观60军史料展
从纪念馆到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团队成员脚下的土地渐生厚重感。残垣断壁间,历史的伤痕清晰可辨:遗物陈列馆内,那件缀满补丁的军装仿佛仍留存着战士的体温,一枚炸碎的纽扣静静陈列,让队员们眼眶泛起湿热;弹孔墙上,密密麻麻的弹痕既是日军暴行的铁证,亦是守军以血肉之躯镌刻的抵抗勋章;中学女孩刘守玟冒死救助连长、最终中弹牺牲的事迹,如一朵永不凋零的战地百合,镌刻在齐鲁大地的记忆深处;影像史料馆中,卡帕镜头下的43幅照片,将战争的惨烈与日军的暴行凝固成永不褪色的警示,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分量。
图9 团队成员走进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
童心共育,播撒红色种子的新希望。为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实践最后两天,宣讲团走进滕州龙山快乐成长营,为困境儿童点亮精神灯塔。
图10 团队成员与龙山快乐成长营孩子们合影
在铺开的百米红色长卷前,团队成员化身为历史的讲述者,用生动的语言向孩子们娓娓道来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成员们讲述了平型关战役中曾贤生连长毅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描绘鲁南铁道大队洪振海在雪夜中扒着飞驰的火车,誓死守护物资的英勇;深情诵读赵一曼烈士“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信,传递那份赤诚与坚定。这些故事如春雨般细腻滋润,悄然浸润着孩子们纯真的心田。
图11 团队成员向孩子们介绍“钢铁将军”孙连仲
互动环节中,一个孩子天真地问:“英雄为什么不怕死呀?”宣讲团成员巧妙引导,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当戴眼镜的男孩坚定地回答“因为他们想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时,现场氛围瞬间变得庄重而肃穆。孩子们深受触动,纷纷趴在课桌上,用稚嫩的笔触在信纸上写下“长大要当保家卫国的英雄”等誓言,字里行间透露出认真与坚定。
红色手工课上,宣讲团创新形式,将其打造成一堂“流动的课堂”。在拼天安门拼图时,成员们指着城楼木雕,讲述“开国大典”的辉煌时刻;拼南湖红船碎片时,他们生动描绘“一群人在船上共商大计,立志要让全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的壮志豪情;折五角星时,教导孩子们细心对齐边角,类比当年红军战士整齐划一的队列,强调团结的力量;叠小军帽时,则要求孩子们折出挺括的帽檐棱角,寓意战士们的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精神。
图12 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共同制作天安门木雕
活动现场,温馨与感动交织。一个内向的小女孩悄悄将给先烈们写的信塞进宣讲团成员手中,信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她许下的心愿:“谢谢你们守护我们,以后换我来守护大家。”在宣讲团的悉心引导下,红色印记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图13 两位孩子将对先烈的敬意书写在纸上
从老兵访谈、场馆参观到童心宣讲,“梦耀中华”服务宣讲团以青春之力串联起历史与未来。正如队长刘嘉奇所言,红色基因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照亮前路的火炬——让英雄精神指引成长,让抗战信念代代相传,这便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对未来最美的承诺。(刘嘉奇 吴英豪 赵赟赫, 摄影:于子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