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国家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也为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所在,是培育担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模式已难以完全应对新的挑战。因此,必须构建一个系统性、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首先,坚持课程育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课程作为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核心途径,是进行系统性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环节。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一课堂”。新时代的思政课必须彻底摆脱“照本宣科”“满堂灌”的陈旧模式。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善于运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将“宏大叙事”转化为“身边故事”,邀请时代楷模、先进人物走进课堂,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诠释理想信念的真谛,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另一方面,要深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每一位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责任。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内在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其赓续精神血脉。在课程育人体系构建中,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需着重强化政治引领功能,深入发掘政治文化所蕴含的思政育人资源;自然科学类课程则应聚焦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双重挖掘,要突出创新意识培育、科学素养提升以及工匠精神涵养等教育要点。唯有通过多学科协同育人机制,使学生在跨学科知识体系中接受全方位浸润,方能引导其构建正确的价值认知框架。
其次,坚持文化育人,营造理想信念的浸润之境。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离不开优良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一方面,打造契合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承载理想信念的载体。有意识地建设“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爱国主义”等主题明确的景观区域,通过科学家雕塑群、传统文化碑刻、校史人物浮雕墙等实体元素,使学生在日常穿行中自然接受文化信号的引导。另一方面,在保证物质文化供给的基础上,加强校园精神文化保证。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月”、“经典诵读会”、“红色艺术节”、优秀校友报告会、先进事迹展览等,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使其成为讲述学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故事的重要场所,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报国之志。
再次,坚持实践育人,搭建理想信念的践行舞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将内在信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唯一途径。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深化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坚定信念。组织学生广泛参加“三下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社区,亲眼目睹国家的发展进步,亲身感受人民的伟大创造,真切了解国情民情。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会自身的价值,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知”到“信”再到“行”。此外,要建好实践基地,保障实践育人的长效化。积极与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现代化企业、新农村示范点、社区街道等共建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化、常态化的实践平台,避免实践活动的“一次性”和“游击性”,确保实践育人能够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最后,坚持网络育人,拓展理想信念的传播之域。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深受网络影响。必须将网络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大增量”。建设网络思政主阵地,做大做强校园新媒体平台矩阵。不是简单地将线下内容搬运上线,而是要深入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和青年话语体系,创作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精心制作微党课、微视频、VR产品等,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理论、宣传政策、讲述故事。同时还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清朗校园网络环境。 依法加强对校园网、各类自媒体平台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络内容审查和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清理有害信息,抵制网络谣言和低俗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保护他们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铸魂工程。通过课程、文化、实践、网络构成的“四维”育人体系,我们实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价值引领生态。这项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精耕细作。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将个人的理想追求深深嵌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历史经纬之中,从而培养出既有坚定信仰又能挺膺担当的强国一代,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永续发展。
本文系2025年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与党的建设”专项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课题编号:SDMY20250202]的阶段性成果(供稿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学林 王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