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医者仁心系苍生。”2025年盛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脉薪火实践团,怀揣岐黄仁术与青春热忱,走进安徽黄山市歙县一所宁静的养老院。在粉墙黛瓦的徽韵之中,学子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守护“夕阳红”的暖心实践,开展了一场主题为“传承岐黄薪火,情暖银龄健康”的专项中医义诊活动。他们以银针传递温情,用巧手抚慰病痛,在望闻问切间践行尊老孝道,于嘘寒问暖中架起连接杏林与桑榆的“健康连心桥”。
床边施仁术,艾香沁心脾——养老院内温情流淌
清晨的歙县养老院小院,晨光熹微。实践团的成员们已轻手轻脚地忙碌起来。一条“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脉薪火情暖银龄义诊”的横幅在小院中格外醒目,空气中弥漫着清心安神的艾草香气。得知大学生们要来,许多老人早早就在活动室等候,或坐在轮椅上由护工推来,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
考虑到老人们行动不便,此次义诊的核心是“床边服务”。队员们分组深入老人居室,将诊台“搬”到了床头。“奶奶,您放松,我给您按按腰,会舒服些。”实践队员半蹲在张奶奶床边,手法沉稳而轻柔地为长期卧床导致腰背酸痛的她进行穴位推拿,重点按揉肾俞、命门等穴位,配合舒缓的揉法、滚法。细密的汗珠从她额角渗出,换来的是老人紧锁眉头的舒展和一声声“好多了,真舒服”的喟叹。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艾灸肾腧穴。
针灸组的同学们屏气凝神,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将细如发丝的银针精准刺入患有膝关节炎李爷爷的膝眼、阳陵泉等穴位,捻转提插间,老人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艾灸床边,温热的艾条悬于陈奶奶因风湿而疼痛的关节上方,艾烟氤氲,暖流缓缓渗入。脉诊床边,高年级同学凝神静气,三指搭脉,细心体会着高龄老人脉象的细微变化,为老师辨证提供依据。量血压、测血糖、耳穴压豆调理失眠、发放特制的安神助眠香囊……每一项服务都细致入微。小小的养老院房间,成为了汇聚岐黄精粹、流淌敬老深情的温馨港湾。
察隐忧于细微,筑防线于未然——银龄健康的深度关怀
此次养老院义诊,不仅是缓解病痛,更是一次对老年群体健康状态与需求的深度“扫描”和精准干预。
在问诊和检查中,队员们发现不少老人存在慢性病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患有高血压多年的吴奶奶,血压监测记录不全,用药依从性不佳。队员们耐心讲解规律服药和监测的重要性,并在她的药盒上醒目贴上了服药时间标签,手把手教她使用简易电子血压计。对于多位血糖控制不佳的老人,队员们不仅详细解释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还利用图文并茂的卡片,教会护工和老人辨识低血糖反应及应对措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测量血压。
用药安全是另一大关注点。队员们仔细查看部分老人自备的药物,发现存在过期药、药品存放不当(如受潮、暴晒)等问题。他们立即协助老人清理过期药品,指导护工如何分类、避光、干燥保存常用药物,并发放了《老年人家庭安全用药指南》小册子。针对老年常见病和季节特点,队员们还在活动室开设了“健康微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言,重点讲解《老年人跌倒预防“三要点”》、《老年便秘的中医调理小妙招》、《夏季心脑血管疾病防护》、《穴位按摩缓解头晕失眠》等知识。现场教老人们做简单的手指操、养生拍打操,气氛温馨而活跃。此次义诊,如同在养老院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健康知识“防护网”。
薪火永相传,仁爱驻心间——在传承中守护最美夕阳红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养老院的小院,义诊活动临近尾声,但“医”脉薪火实践团带来的温暖与思考远未结束。
队员们不仅为每一位接受服务的老人建立了详细的健康卡片,记录了基础疾病、用药情况、体质特点和此次诊疗建议,更将一份汇总了常见老年病中医保健要点和日常照护注意事项的《养老院中医健康管理建议》郑重地交到了院长手中。这份凝结着师生观察与专业知识的建议书,旨在为养老院后续的健康管理提供可持续的参考。
临别之际,学子们将精心准备的安神香囊、活血通络的足浴包送到老人手中,小小的礼物承载着厚重的敬意与祝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紧紧握着队长的手,眼中闪着泪光:“谢谢你们,看到你们这些学中医的年轻人这么好,我这心里啊,踏实,高兴!”
图为“医”脉薪火实践团队与老人们合影留念。
返程的车缓缓启动,回望沐浴在金色夕阳中的养老院,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每一位“医”脉薪火实践团成员心中激荡。一次养老院的义诊,是短暂的,但它点燃的,是新一代中医人心中那份尊老孝亲的仁爱火种,传承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千年医德精髓。学子们深切体会到,中医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研习,更是仁爱之心的传递;守护最美夕阳红,是时代赋予青年医者的光荣使命。他们誓言,要将今日所学、所感、所悟,化作未来精进医术、服务社会的源源动力,让岐黄仁术的薪火,在守护人民健康、尤其是关爱老年群体的道路上,生生不息,永远温暖明亮。这束照亮歙县养老院的“杏林薪火”,必将燎原,为健康中国、为万千银龄的幸福晚年,贡献青春的中医力量!(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脉薪火实践团,通讯员 林峙豪、周承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