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4 日至 25 日,福建农林大学 “青马工程” 培训班实践团奔赴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先后走进燕子窠生态茶园、武夷山国家公园、赋韵岩茶厂,通过实地研学、科技科普、劳动体验等形式,深入感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探寻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密码。(通讯员 吴清锋 江米瑶)
实践队首站来到燕子窠生态茶园。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系统了解 “生态固氮技术” 如何助力茶园实现 “头戴帽、脚穿鞋、中间扎腰带” 的科学治理模式。连片茶树间,每一片绿叶的生长都承载着生态理念的实践力量,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真理愈发鲜活。
走进 “三茶统筹展示馆”,队员们开启了一场 “三茶” 融合的学习之旅。馆内通过沉浸式影像、历史图文展陈及传统制茶工具陈列,清晰勾勒出武夷茶从唐代贡茶到现代生态茶园的发展轨迹。“文化科普 + 互动体验 + 成果展示” 的三位一体设计,更让队员们直观理解 “茶文化是魂、茶产业是根、茶科技是翼” 的统筹要义,深化了对 “三茶” 协同发展的认知。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三茶统筹展示馆认真学习“三茶统筹”理念
随后,实践队前往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武夷精舍。书院内斑驳的石碑与周边苍翠的山林相映,宛如一幅 “生态文明” 与 “传统文化” 共生的画卷。在此,队员们搭建起临时科普驿站,向过往游客发放燕子窠生态茶科普手册,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生态茶产业的认知,让科技知识与文化底蕴在交流中传递。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天游峰山脚发放燕子窠生态茶园科普手册
实践队还深入赋韵岩茶厂,近距离感受制茶工艺的魅力。在制茶车间,制茶师傅现场示范 “摇青” 技艺 —— 竹筛中的茶青在翻转碰撞间,阵阵清香四溢。队员们亲手参与操作,在反复尝试中掌握摇青的力度与时间把控,深刻体会 “看青做青” 的匠心传承。此后,茶艺师带领大家品鉴正山小种、肉桂、水仙等六大茶类,舌尖上的 “岩骨花香” 让队员们对武夷岩茶的独特风味赞叹不已。
戴上斗笠、挎起茶篓,队员们走进烈日下的茶园,亲手采摘 “一芽二叶” 的茶芽。仅半小时的采摘作业,汗水便浸透了衣衫。这场田间劳动不仅是课堂外的生动教育,更让队员们切实践行农林学子的使命,深化了对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理解 —— 摇青筛茶的技艺、烈日采茶的辛劳,都是书本无法传递的实践真知。
▲图为队员们体验采茶流程
两天的武夷之行,队员们在足迹中汲取思想力量:燕子窠的科技赋能、武夷精舍的文化传承、茶厂的匠心坚守,无不印证着 “三茶统筹” 战略的实践价值。青马学子以脚步丈量茶乡变迁,用科技视角解码绿叶背后的振兴密码。当朱熹园的文化底蕴与茶厂的现代机械声交织,当燕子窠的盎然绿意映亮年轻的脸庞,“三茶统筹助推乡村振兴” 的路径愈发清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