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余学院“追寻革命先迹·弘扬苏区精神”红色教育实践团前往江西省瑞金市泽覃乡,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查、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展开为期一周的实地走访调研,寻找破译泽覃乡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致富密码——“空间融合、产业融合、精神融合”。
空间融合:从“散点资源”到“一体风景”
泽覃乡地处瑞金市红色文化带腹地,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3.3%。调研初期,队员们走访发现,泽覃乡分布有毛泽覃烈士纪念园、邓希平故居、醒群小学、金鹊桥、安治起义旧址等多个红色资源阵地。但这些红色资源长期“各自为阵”,分散零散、缺乏联动,红色底蕴虽厚,却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
根据与村干部的访谈及相关政府工作报告,实践团发现,近年的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泽覃乡依托“红色名村”建设契机,整合红色文化、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等资源,通过红色名村建设资金、美乡村专项资金、爱心人士捐赠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投入,逐步打通基础设施断点,将部分红色资源与周边自然风貌、农家环境进行连片整合,构建起以泽覃村、希平村和安治村等特色名村为核心的区域化“红绿畲”资源体系。如今,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泽覃特色“红绿相映、产村融合”乡村振兴带展示在实践团眼前,泽覃乡也正逐步实现从“散点资源”到“一体风景”的跃迁。
产业融合:从“闲置资产”到“集体经济”
曾经,泽覃乡中存在许多无法有效利用的“沉睡资源”,这些“沉睡资源”如何在近年来的乡村发展中盘活变现,是实践团重点调研、深入分析的问题之一。泽覃乡盛产脐橙、毛竹、蜜蜂等林下资源,但曾一度因交通闭塞和产业结构单一而未能形成稳定收益。调研中,实践团与多位村干部交流,实地探访各红色基地、河畔露营基地等地,深入了解资源盘活的背后路径。
以“泽覃鲜蜂”为代表的特色IP品牌,融合高质量蜜源与绿色水系资源,打造“蜜蜂饮料”衍生产品,成功打响泽覃蜂蜜知名度。闲置农房摇身一变为精品民宿木屋、共享厨房、漂流营地等,既带动了农民增收,也激发了乡村“造血”功能。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泽覃乡正在通过“农产品+研学+旅游”多元融合业态,把“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精神融合:从“红色文化”到“乡村内核”
在泽覃乡的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发现当地干部、村民在谈到乡村振兴时,不只是谈到经济一个方面,大家不约而同的都提到了两个字:“精神”。苏区时,泽覃乡有名有姓的烈士达857名,是瑞金最早建立农村党组织、最早发动农民武装暴动、最早建立红色政权、游击战争持续最久的老游击区。这片红色热土不仅留下毛泽覃、邓希平等烈士的英名,也承载着代代泽覃人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底色。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当地为了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当代乡风文明的内核,因地制宜探索制定出一条“精神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提出“先锋泽覃”理念,将苏区精神、红色文化注入乡村基层治理、产品开发乃至村民行为方式之中。“勇争先、走在前、敢打头阵”不仅仅影响着每一位泽覃人,还让实践团成员们在调研过程中收获良多,更加坚定了实践团成员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的理想信念。
泽覃不是在复制标准答案,而是在用乡村振兴的“过往答卷”给出一份泽覃版本的“瑞金经验”。当实践团成员们穿行在整洁村道,驻足在红培民宿,聆听着村干部与村民的讲述时,乡村振兴不再是一组抽象概念,而是跃然眼前的、有态度、有温度的生活场景。振兴路上,没有终点。但泽覃,已经先行一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