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赴宁夏同心“语润心田,声振乡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支教调研队来到王团镇,对当地农业生态发展展开深度调研与入户走访。从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赋能到村庄自主开拓创新,再到红色文旅发展,实践队成员们穿梭在田间地头、村民农户家中与红色历史遗迹,试图解锁乡村蓬勃发展背后的密码。
图为调研队员参观王家团庄北堡子
农业园区的科技赋能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宁夏同心县王团镇的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宁夏中南部旱作农业区生态脆弱,年降雨量200毫米至550毫米,蒸发量却达1220毫米至2080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而该园区自规划及建设之初,就将解决干旱带节水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益作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园区通过选择优新品种、推广新型综合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示范技术成果,构建起三大核心“运算”体系。
为了更好理解农业科技园区是如何实现高效节水、进而推动农业发展,实践队员在园区负责人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不同品种的蓝莓、葡萄和苹果等试验田,亲眼目睹蓄水池与滴灌系统如同人体的心脏与血管一般将“血液”源源不断地精准输送到每一株植物根部。此外,种植人员介绍道:“高科技的滴灌系统的效率要比传统的漫灌方式高出不少,有效保证了农作物的高品质与生态的平衡发展。”
图为调研队员在农业科技园区实地观察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园区的科学技术大多由不同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在与相关种植人员深入交流后得知,研究人员与种植人员之间有时也会因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而产生理解困难。园区人员说到:“普通话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是很关键的,我们现在的种植人员也都开始学习说普通话了,至少能全部听懂普通话了。”
村民农户的创新实践
农业科技园区见证了科技对于乡村农业的发展,而科技园所在地的村民农户也以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进行丰富多彩的自主实践。实践队员有幸与王团镇北村的村干部进行座谈,村支书笑着指出:“在国家的领导下,现在农民的生活好多了:通过合作社和电商直播等形式,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销售商可以直接上门收购,农副产品是以销售商和老百姓面对面地谈价格的方式进行的;咱们村的两大支柱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那农产品的销量好了,村里修好了路,家家户户也都住上了好房子。”
图为调研队员与当地村委会交流学习
入户访谈中,村民农户们普遍指出普通话在农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如在与四川销售商沟通时,可能会因为方言差异误解对方的意思;新技术的学习与传播也离不开普通话。“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现在都开始学习普通话了。只有普通话才能使咱们富起来。”一位农户如是说。
红色文旅的推广传播
除了传统农业,王团镇还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王团镇北堡子,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后的政府驻地确定在北堡子。讲解员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向我们讲述革命英雄马和福在堡中办公、给红军筹集粮食的故事。而也只有普通话的熟练运用,前来学习的不同地区的游客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到那段红色岁月——普通话促进了乡村红色文旅的推广传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调研队员参观红色景点王团镇北堡子
普通话助力乡村发展
综合来看,无论是农业园区的科技赋能,还是村民农户的创新实践致富之路,又或是红色文旅发展,都离不开普通话的推广与学习,普通话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广普通话的旅程不停歇,山大学子将继续把脚步切实踩在祖国大地上,用普通话为乡村振兴架起桥梁,让普通话在祖国大地上回响。
撰文 | 郭恺琳
图片 | 宋梦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