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中医药大学“永”铸药魂,杏林流芳实践队赴龙岩永定开展中医药文化田野调查。队员们走进百年老字号--采善堂,观看学习药工碾药、配剂并亲身体验制作万应茶饼,事后采访万应茶省级非遗传承人--沈洪海先生,队员们在药香中触摸传统中医药的温度,聆听万应茶的故事;驻足胡文虎纪念馆,探寻华侨实业家以“仁心”传药的历程,感受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智慧;深入明德中医村,观摩学习义诊、以及经络导引技术,亲手采摘桑叶、霍麻等药材,烹制药膳,在实践中体会“药食同源”的深意。镜头里,队员们认真记录的身影、与传承人交流的热切眼神,无不诉说着对中医药文化“清澈的爱”,也让这份古老智慧在青春探访中焕发新的光彩。
一、虎标金油循迹来,实地细探岁月长
8月13日,实践队首站抵达中川村,为探寻中医药传承脉络,叩响村史馆的门。子承父业的胡文虎,带领永安堂,在彼时西药盛行之时,经过反复钻研中医药,将家传的“玉树神散”改良,研制出了虎标万金油 。这款药膏集多种功效于一身,既能外抹治蚊虫叮咬、皮肤瘙痒,又能内服缓解感冒头痛、晕车晕船,且价格亲民、携带方便。一经推出,迅速在东南亚市场走红,乃至畅销全球七十多个国家,胡文虎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为当之无愧的“万金油大王” 。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纪念馆里拍照学习 团队成员还到胡氏家庙、中川古街等地,探寻与永安堂、虎标品牌相关的印记,仿佛能听见当年南来北往的脚步声与吆喝声,让人在踏访中触摸到中川村与海外侨胞血脉相连的温度。
在与讲解员的交流里,“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故事渐次展开——他以中医药为根基,打造“虎标”系列良药,打破地域限制,将传统医药推广至更广阔舞台。从胡文虎的济世理念,到其对中医药传播的开创性贡献,这段历史如同一把密钥,为实践队理解中医药传承逻辑,筑牢“守正”根基;也让队员们清晰认知,中医药发展既要坚守本源,更需创新表达,成为后续实践的思想锚点。
二、走访深尝识玄机,万应茶汤润心脾
带着对传承的思考,团队成员们到达福建白云山采善堂制药有限公司,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采解了万应茶深厚久远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队员学习了解万应茶历史
在非遗工坊内,制药传承人为成员们演示着传承已久的制茶饼技艺,成员们兴致勃勃地上手体验,队员们戴手套将药粉精准填入模具,均匀按压出规整茶饼。指尖与模具触碰的刹那,“形正则气顺”的中医智慧,穿透百年时光,化作可触摸的匠心温度。传承数百年的技艺,借由青春手掌传递,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技艺感知”的跨越,恰似为历史与当下,搭建起一座触摸得到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队员上手体验传统工艺
午后,工作人员为队员们泡好了万应茶。由30多味中药材和茶叶制成的万应茶,茶汤呈琥珀色,入口先觉微苦,细品却有回甘,药香与茶香在舌尖交织。成员们还采访了非遗传承人——沈洪海先生。在沈洪海先生耐心的讲解下,成员们了解了万应茶从明清年间传承至今的故事:名医卢曾雄遍寻30余味药材,配伍制饼,以药效驱散瘟疫阴霾;经代代守护,终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图为采访非遗传承人沈洪海先生 怀揣对技艺的体悟,实践队身着“永铸药魂 杏林流芳”马甲,走进永定社区—南门街。队员们带着万应茶宣传手册与实物样品,以家常话语为媒介,向居民拆解非遗密码:从清嘉庆年间的创制渊源,到30余味药材配伍的中医智慧,再到日常饮用的健康效用,一一讲透。居民们自发围拢,从好奇打量,到追问制作工艺、翻阅手册探究历史,再到主动向邻里分享,“讲解—互动—传播”的生动链条自然生成,“非遗回民间”的闭环加速成型。这场推广,让药茶文化挣脱工坊围墙,融入买菜唠嗑的市井日常;让中医药知识走出古籍字符,成为百姓能讨论、愿接纳的生活内容,真正搭建起文化落地的沟通桥梁,让传承不再悬浮,而是扎根生活。
图为队员们在宣传万应茶
三、中医村里悟医理,细品真知自可期
带着文化落地的思考,实践队深入明德中医村山林,追随负责人开启“本草溯源”之旅。徒步采摘苎麻叶时,队员们观察叶片脉络、触摸山野肌理,亲身感受“山野为仓、餐桌为用”的自然联结;返回实践场地,切碎鲜叶、拌合面粉烙饼,在“采摘—制作—品尝”的完整链路里,药食同源的魅力,化作舌尖可感的滋味。一口苎麻饼入口,中医药“治未病”的生活实践,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是烟火烹饪中的真切呈现。传统医药融入日常的传承智慧,不再是书面文字,而是可触摸、能品尝的生活片段。中医村里悟医理,细品真知自可期。
图为队员们上山采摘草药
图为队员们亲手制作药膳美食
四、结语
这次永定之行,是中医药传承与青春实践的双向奔赴。采善堂解码非遗基因,社区推广打通落地通道,中医村诠释生活哲学。实践队以调研为笔、体验为墨、推广为纸,书写中医药传承的青春答卷。这不仅是回溯历史,更是以青春力量为传统智慧注入现代活力,让中医药文化如青山草木,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持续生长,成为赋能发展的创新样本,书写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时代新篇。(通讯员:林淑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