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8月20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赤华三江行,青春践初心”党史学习教育团队赴南京、泰州、贵阳三地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南师大文学院邹茹月老师进行指导,团队成员于多个省市开展红色研学、党史普及、红色地图绘制等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赤华三江行,青春践初心”暑期支教团队通过贵州、泰州、南京三地小切片实践,通过策划、实地调研、访谈、短视频制作等多元任务,形成“有温度”“可复制”“显特色”的预期成果。
一、寻红色足迹,传赤诚精神
7月11日,泰州实践小组成员钱洁露、张倩两名队员前往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实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安轮烈士的英勇事迹,承载着‘人民至上、忠诚担当’的精神内核,是激励后人接续奋斗的宝贵财富。”“赤华三江行,青春践初心”团队成员张倩表示:“这次实践是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大课。触摸历史,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作为来自三地的青年,我们将以小红印为纽带,把这份深沉的红色记忆带回去,转化为守护来之不易和平与繁荣的实际行动“。
图为团队成员张倩于纪念碑处合影。钱洁露供图
7月14日,泰州实践小组成员钱洁露、张倩两名队员继续前往泰兴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走访学习,通过图片、文字、遗物等展陈形式,了解了发生在泰兴境内的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和这些事件中产生的知名烈士的英雄事迹。
离开时,实践小队队员钱洁露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这既是对先烈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期许——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让泰兴的土地永远因奋斗而闪耀。
图为团队成员张倩、钱洁露与烈士墓碑合影。张倩供图
7月28日,贵州实践小组成员李玥颖来到贵州省贵阳市达德学校旧址,在这座见证贵州近代教育变革的百年老校中,触摸历史脉搏,感悟教育初心。创立于二十世纪初的达德学校,是贵州第一所新式学堂,以培养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为宗旨,以“智、仁、勇”为精神内核,率先打破封建教育桎梏。校训“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校训镌刻在旧址墙上,让实践团成员李玥颖深受触动:此在积贫积弱的年代,达德师生以教育为武器,真正践行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图为李玥颖在达德学校旧址合照。张子叶供图
二、童声震落旧时浪,勋章刻印今日星
7月25日上午,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赤华三江行,青春践初心”暑期实践团队南京小组的许圣佳为南京绿洲社区的学生带来“摇啊摇,过长江”的红色宣讲课。本课程旨在通过渡江战役中马毛姐的事迹,激发对家乡红色历史的自豪感。通过设计情景游戏和手工制作,提升课堂互动性,链接渡江胜利纪念馆、长江等南京独有特色坐标,强化地域认同。
本次授课以同龄人的视角拉近历史距离,通过具象化道具触发情感共鸣。利用方言营造家乡英雄的亲切感,让孩子感知英雄曾是普通的南京娃娃,从而建立起“我”也能传承精神的自我认同。通过“做中学”来理解渡江战役的艰难,从而内化勇气与协作等红色的品质。
图为团队成员许圣佳与绿洲社区孩子们的合影。吴生宣供图
7月30日至8月10日,团队成员许圣佳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担任暑期志愿讲解员,通过生动详实的讲解,带领观众走进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光辉历史,感悟无数无名英雄为党和人民英勇奉献的伟大精神。“这是一段用血与火书写的历史,是一条看不见硝烟却至关重要的战线。”许圣佳同学表示,通过本次讲解实践,她不仅加深了对国家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许圣佳为参观游客讲解图。屠昕爱供图
三、赤华研学绘三地,青春践心映三江
8月5日至8月10日,“赤华三江行,青春践初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分别根据江苏南京、泰兴以及贵州地区的主要红色教育基地制作了研学地图。南京地图涵盖工运、航空烈士等纪念馆及陵园,将丰富的红色地标串联了起来,勾勒出了民主革命、抗日救亡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轨迹;同时,泰兴地图则聚焦杨根思烈士陵园等场馆,将烽火记忆、英雄殉国的故事娓娓道来,诉说着战士们强大的信仰力量;而贵州地图,将息烽集中营的“人间地狱”苦难、发生在遵义会议会址的历史转折等红色地标串连,让红色故事在贵州的土地上具象可循。
图为团队成员所作南京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地图。许圣佳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所作泰兴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地图。钱洁露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所作贵州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地图。李玥颖供图
“赤华三江行,青春践初心”暑期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心灵感悟革命精神,用创意讲述时代故事。从重温峥嵘岁月,到传递薪火相传的信念,再到用地图绘就精神版图,团队成员们在行走中汲取力量,在讲述中坚定初心。正如实践过程中一次次被触动的瞬间所昭示的那样,红色精神并不只属于过去,它正化为新时代青年的信仰与行动,在三地交汇处,在三江奔流间,奔涌向前。(通讯员:许圣佳、钱洁露、张倩、李玥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