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菇棚飘香。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棚程万里”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赴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上了一堂生动的“田间专业课”。在孙先鹏教授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与产业专家智慧碰撞,深入菇棚躬行实践,在解码科技兴农的生动课堂中,深植爱农情怀,淬炼兴农本领。
座谈解惑:共话科技赋能新路径
实践伊始,西峡分院白明峰院长及各专家与实践团展开深度座谈,聚焦香菇产业持续繁荣的基因与科技破局之道。白院长以深厚的产业情怀和详实的数据,为实践团系统梳理了西峡香菇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他深情回顾了从依靠森林资源的“椴木香菇”时代到1994年“袋料香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从推广初期农户的疑虑重重,到1997年时任县委书记丁世显同志以“政策性补贴+干部带头示范”的魄力成功破局;再到如今成就“全国香菇出口第一县”的辉煌地位。孙先鹏教授重点介绍了团队合作研发的“棚掌柜”智能环境监控系统,详解了该系统如何通过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菇棚温湿度、CO₂浓度、光照等参数,有效应对高温热害、湿度波动,实现香菇精细化管理,助力产业节本增效、稳产增收。实践团成员结合调研思考,就智能设备系统在西峡现有保温保湿车间及广大农户菇棚中的应用潜力、合作推广模式等,与专家们进行了热烈讨论,积极提出技术对接思路,展现了西农学子以科技服务产业的敏锐视角和责任担当。
走进菇棚:田间地头的沉浸课堂
带着座谈的启发,队员们深入夏季出菇关键期的菇棚,开启实践研学。在白院长和技术员指导下,队员们俯身细察不同生长阶段的菌棒,辨识菌丝状态、原基分化、幼菇形态,认真记录环境参数差异及其对香菇形态、密度、开伞度的影响。“抽象的‘环境调控’概念,在这里变得无比鲜活!”队员吴伟骏感叹道。针对当地频发的“高温烧袋”难题,技术员分享了菇农的实用经验:加厚遮阳网、喷洒清凉井水、分散菌袋帮助散热。孙先鹏教授则现场提出智能化解决方案:智能控制设备系统可自动感知菌棒温度,过热时立即启动喷淋降温和强力通风,精准控温并智能调节喷水防开裂,有效弥补人工监控不足。“高温下如何优化喷水策略?”“哪些菌种更耐高温?”队员们抓住机会积极提问。白院长和技术员详细解答,并介绍了农科院正在攻关的耐高温菌种和保湿技术,进一步点燃了学子们运用智慧农业破解实际问题的热情。
实践淬炼:青春答卷写在振兴热土
从智慧碰撞的座谈室到散发泥土芬芳的菇棚,西峡之行成为一堂深刻的 “专业实践课”。队员们不仅亲历了科技如何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更在与产业、与土地、与农民的深度接触中,厚植了服务“三农”的赤子之心。解码西峡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让西农学子对肩负的时代重任有了更深的体悟。队员们坚定表示,将把此行收获转化为勇攀农业科技高峰的动力,让青春智慧在赋能食用菌产业升级、助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绽放夺目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