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近日,鲁喀石榴籽社会实践团赴喀什麦盖提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区服务、举办红领巾小课堂、家访等活动形式,深入民族地区,在实践中践行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厚植爱国情怀,增进民族情谊,展现青年担当。
千里奔赴心连心,扎根基层暖民心
为传递青春温度,立足居民实际需求,助力社区发展建设。鲁喀石榴籽社会实践团与喀什麦盖提县友好社区对接。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协助“一岗通”服务台为居民提供办事指引,在沟通交流中了解了当地居民切实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围绕民族地区教育情况、生活幸福指数等展开周边调研,进一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与当地风俗,推动所学专业知识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为点亮社区新活力贡献青春力量。
红领巾课堂筑梦,教育搭桥传情谊
为丰富民族学生的暑期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鲁喀石榴籽实践团携手友好社区深入开展了“红领巾小课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组织当地社区的中小学生开展普法活动,向他们普及了《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开展绘画、象棋等兴趣课程,给孩子们表达自我的机会;发挥专业优势。组织趣味数学小课堂,让孩子们在故事与动手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实践团秉持“以知识为纽带,以兴趣为动力的理念”,为当地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学习体验,更在互动交流中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情感认同。
实践团在麦盖提县开展家访活动,深入学生家庭,在交流中了解了当地学生的真实生活,感受当地学生之间紧密相连的民族情谊,从微观视角聚焦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把握当地民族教育发展的真实图景,用实际行动搭建鲁喀两地之间教育沟通的桥梁,倾听更多少数民族家庭的心声。
普通话架连同心桥,语言互通促共识
麦盖提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语言交流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团队聚焦不同群体需求展开教学,针对成年居民,团队内的维吾尔族成员用双语结合的方式为居民们耐心授课,内容涵盖基础拼音、日常用语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情景演绎等方式将语言融入生活情境,让居民在实践中掌握实用技能;面对青少年群体,实践团将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对照教学,在欢声笑语中帮助孩子们夯实语言基础,理解汉字承载的文化内涵。这种“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当地群众的普通话水平,也让各民族在语言互通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
成员们走进当地农家乐展开助农直播,直播中,成员们详细介绍了新疆农产品的品质优势以及麦盖提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通过语言了解了新疆的魅力,以普通话为媒介为农产品销售拓宽路径,让普通话成为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的全新道路。
薪火相传续情谊,两代共绘团结卷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递跨越地域的关怀与温暖,实践团成员走进鲁喀石榴籽社会实践团走进麦盖提县社会福利园区,在福利院内,实践团成员见证了各族老人和孩子们和谐共生的画面,并聆听代批爷爷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五十年代响应号召“开拓新疆”,扎根西北,代爷爷将几十年的青春与热忱倾注这片土地,用一生书写了民族团结的诗篇。从语言不通到中华同乡音,从开拓新疆到内地援疆,在交流互通中走向团结。听到实践团分享自己的经历后,代爷爷欣慰的笑了,新疆和山东,就像是一个圆,无论地域相隔多远,各民族始终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先辈开拓的道路上,新时代青年正接过民族团结的接力棒,让横跨两代的民族团结的情谊在此传递。
此次实践中,鲁喀石榴籽社会实践团队以实际行动响应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战略,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高校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在沟通交流中增进了民族情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青春力量。
今后,实践团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理念,用实际行动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供稿:王梦璐 孟申
图片:郭一鸣 赵岙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