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8月6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红韵齐鲁・寻根非遗”实践队走进“琉璃之乡”淄博,触摸千年溢彩,直面坚守创新,感悟“择一事终一生”精神,以青春脚步紧跟非遗根脉,探寻琉璃文化在新时代的淬炼与新生。
图1 “红韵齐鲁・寻根非遗”实践队在徐光振琉璃工作室合影
一、 溯本求源:探秘琉璃千年魅力
“彩泽光润,逾於众玉”,道出了中国琉璃的独特魅力。在张店区琉璃博物馆内,古老的窑址模型、精美的琉璃珍品,诉说着这个始于西周,传于后世,被誉为“五色石”的技艺传奇。队员们聆听讲解,追溯琉璃千年发展脉络。
博山区刘涛琉璃工作室,形态各异、色彩绚丽的现代琉璃令队员们惊叹。刘涛大师详解“鸡油黄”绝技的核心——秘诀就在那一炉火候与独家配方,差之毫厘,色韵全失。队员们屏息凝视,指尖仿佛感受到那炉火纯青的温度与匠人毕生的心血凝结。
图2图3 实践队拍摄的琉璃展品
二、 匠心触动:直面淬炼之艰与传承之困
炉火正旺,匠人们汗流浃背,手持铁管在千度高温前辗转腾挪,吹、拉、塑、切动作行云流水,却也艰辛异常。博山区徐光振琉璃艺术工作室徐老师表示,琉璃技艺掌握门槛高、精通难度大,加之高温作业艰辛,导致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技艺传承面临代际断层风险。高温炉旁,队员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三分技艺,七分心力”的分量,也读懂了传承人眼中的忧虑。
图4 徐光振为实践队讲解琉璃文化
在张店区小炉匠琉璃工作室,队员们尝试了简单的塑形环节。高温的炙烤令人不适,手中软化的琉璃料液不易控制。“这才只是皮毛,真正的淬炼要经年累月!”师傅的调侃,让队员们对“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有了刻骨铭心的感悟。随后走访的西冶工坊中赛奥玻璃科技有限公司和淄川区领尚琉璃文化创意园,园中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的魅力,但也印证了核心技艺依赖匠人、效率与传承难两全的困境。
图5 “红韵齐鲁・寻根非遗”实践队体验琉璃制作工艺
图6 领尚琉璃文化创意园一角
三、 焕新求变:探寻非遗传承的时代密码
“琉璃要活下来、传下去,光靠情怀不够,关键得让它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在领尚琉璃文化创意园的研讨会上,实践队结合前期调研数据,提出了非遗文化与智能旅游相结合的破局思路。随后,实践队分别在张店区、博山区的琉璃博物馆展开调研,面向游客发放百余份线上问卷。最后调查显示:淄博琉璃非遗定制化智能旅游系统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还将极大地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推动溜博琉璃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图7 “红韵齐鲁・寻根非遗”实践队关于智能旅游重要性的调查结果
问卷数据背后的文化传承密码,琉璃融入现代生活的多元路径。正是焦裕禄同志“择一事终一生”精神在当代的回响:真正的传承并非固守展柜,而在于让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人民。琉璃技艺的永续生机,必在于扎根生活沃土,唯有贴近大众需求,创新互动体验,方能将千年匠心引入烟火人间。
四、 薪火相传:红色匠心点亮传承之路
为切身感悟“择一事终一生”,队员们走进焦裕禄纪念馆。“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焦书记的铿锵誓言,正是琉璃匠人“千度高温炼真章”坚韧精神的光辉写照。此行琉璃的璀璨华彩,源于烈焰的淬炼;非遗的生生不息,贵在红色匠心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红韵齐鲁・寻根非遗”实践队将化感悟为行动,“让琉璃从展柜走进生活,文化才有生命力。”这不仅是调研的结论,更是对非遗传承之路的深刻警示与青年一代的担当宣言。勇做琉璃文化传承的“青春火种”,让这份流淌千年的齐鲁溢彩,在新时代的熔炉中淬炼出更加夺目的永恒光芒!(通讯员:赵丛楠 马青超 杨学硕 王然 王海阳)
图8 “红韵齐鲁・寻根非遗”实践队在焦裕禄纪念馆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