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当00后遇上新农村,我们又能如何?

2025-08-04 15:24 来源:中教网  肖艺虹   阅读 952
32
分享

(撰文 原泳乐)2025年7月,我跟随广州南方学院政青春公共服务实践队前往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千官镇,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从给乡村儿童开设“我的家乡”绘画课,到连续7天助农直播带货,再到深入天祥茶园调研,这段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既是学习者,也是实践者,既看到了挑战,也找到了希望。

(1)画笔下的乡土记忆

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是给千官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上一堂“我的家乡”主题绘画课。起初,孩子们怯生生地握着画笔,不知如何下笔。于是,我们引导他们回忆家乡的风景——茶山、稻田、老屋、溪流。渐渐地,画纸上出现了金黄的稻浪、翠绿的茶园、袅袅的炊烟,甚至还有孩子画出了自家的小狗和爷爷奶奶劳作的身影。 一个叫小林的男孩画了一座茶山,并在旁边写道:“我的爸爸是采茶的,茶叶很香。”这让我意识到,乡村孩子的世界里,家乡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情感的依托。乡村振兴,首先要让下一代对自己的土地有认同感。在交流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家乡的认知却相对模糊。我们尝试用绘画+故事的方式,让他们重新发现家乡的美。这让我思考:乡村教育不应只是“逃离乡村”的跳板,而应培养孩子建设家乡的能力与情怀。或许,未来乡村振兴的真正力量,就藏在这些孩子的画笔之下。(实践队成员原泳乐的自我介绍)(孩子们绘画展示《我的家乡》)(孩子们绘画过程)

(2)首播失利: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带着“用电商助力乡村”的雄心,我们开始了7天助农直播,推销千官镇的天祥茶园的黄皮茶,红茶,绿茶等农产品。然而,第一天就遭遇滑铁卢——直播间只有个位数观众,团队成员轮流上阵却语无伦次,产品介绍干巴巴的,毫无吸引力。 当晚的复盘会上,我们意识到问题:我们太想“卖货”,却忘了“讲故事”。千官的产品背后,是茶农的匠心、山水的滋养、传统工艺的坚守,但这些鲜活的元素在我们的直播中完全缺失。 之后我们调整策略从“卖产品”到“讲故事” 演示茶叶冲泡,让观众“云品茶”。 效果立竿见影——观看人数从几十人涨到上千人,一款手工茶砖甚至售罄。一位观众留言:“第一次知道茶叶是这样做的,想买来尝尝。”这让我们明白:消费者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份情感联结。 尽管我们的直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开后,村民能否持续运营?我们尝试培训几位年轻村民学习直播技巧,但他们普遍反映:“太难了,没人看怎么办?”这让我们意识到:乡村振兴不能依赖外部团队“输血”,必须培养本地“造血”能力。或许,未来的助农直播应该更注重“授人以渔”,而非短期流量。(实践队成员直播互动)

(3)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碰撞

在天祥茶园,我们目睹了茶叶从采摘到烘焙的全过程。茶厂负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茶品质很好,但缺乏品牌,卖不出价。” 这反映了乡村产业的普遍困境:有好产品,缺好渠道;有传统技艺,缺现代营销。我们尝试帮他们优化包装设计、撰写产品故事,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如何让传统农业适应现代消费市场?我便帮助天祥茶园创作独特的产品包装设计,更大程度的突出天祥茶园的特色直播带货看似是"卖产品",但我们很快发现,单纯的低价促销走不远。比如,当我们讲述老茶人三十年手工制茶的故事时,一款单价较高的老茶砖反而被抢购一空。这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价值重塑"——通过直播拆解茶叶从采摘到烘焙的全过程,观众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方水土的匠心与生态。我们调整策略:每场直播设计一个主题,或是茶山日出时的早春茶,或是暴雨后茶农抢收的艰辛,让数据流量转化为情感共鸣。7天实践让我们收获了500多粉丝和几千元销售额,但更大的收获是认知的转变。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技术只是骨架,真正的血肉在于人。下一步,我们计划培训茶农自己运营账号,把直播间变成可持续的"新农具";同时联合镇里其他产业,打造"千官生态"品牌矩阵。这场实践让我深信:当科技工具与乡土智慧真诚结合,手机屏幕那头的光亮,终将照亮茶山更远的未来(实践队成员实地考察拍摄现场)(实践队成员实地考察拍摄现场)

站在千官镇的山岗上远眺,层层茶田如碧浪般延展。这十天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青年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回望这段征程,今天的我们,正在用青春和汗水让这美好愿景变成现实。(供稿:原泳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