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的日子,镜头与纸笔不过是寻常陪伴,更多时候,我们是倾听者,是参与者。把自己轻轻放进这片土地的日常里,来时揣着满心好奇,总想着要探索些什么,末了才懂,被探索、被改变的,原是我们自己。 ”
——题记
调研感悟
“下乡时光很短,却在我心底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田间的泥土芬芳、老乡们眼角堆起的真挚笑意,都化作温暖的星火,长明不熄。
烈日下同伴递来的冰镇汽水、深夜围坐时聊到捧腹的玩笑,还有清晨出发前互相整理背包的默契,都化作细碎的星光,在记忆里温柔闪耀。
那些与乡野、与人心共振的瞬间那些与伙伴们并肩作战的日夜,远比日历上的数字更鲜活滚烫,让这段短暂的旅程,成为了青春里最鲜活的注脚。”
——调研组周颖欣
▲和伙伴们一起调研的时光
宣传感悟
“三下乡,于我个人而言,我清晰的看见了自己的成长轨迹,从刚出校门带着迷惘与焦虑,担心自己作为组长不能凝聚组员,能力可能赶不上宣传组的水平这些事情。
可离开时,总带着不舍与难忘,难以忘记大家深夜三点还在进行视频剪辑的背影,和整点赶推文的瞬间,还有我们短短几天就达成的无言的默契。
三下乡不只让我们成为了朋友更让我们成为彼此不弃的战友!彼此相爱的家人!”
——宣传组伍颖茵
▲宣传组的“全家福”
“'千萃'的伙伴们是此行最温暖的注脚,我们工作时默契十足,闲暇嬉闹时又笑语不断,相处得格外融洽。
斗门镇的人情味更是浓得化不开。像热心的超哥、爽朗的萌姐,调研时遇到的每一位村民,都用真诚的热情包裹着我们。
尤其记得萌姐,她知道我们总是熬夜赶工,特意熬了降火茶;在我们回家前一晚,萌姐带了超多当地的水果给我们…
在这十天里,我捕捉到很多唯美画面,在每次剪辑视频的时候,看着这些素材,我都特别有动力!不知不觉中,剪辑技巧也精进了不少,想来也是此行意外的成长礼物。”
——宣传组卢玄
▲小小民宿里浓得化不开的人情“三下乡的旅程,是一场与乡土的温暖相逢,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深刻体悟。这段日子里,收获了太多难忘的瞬间与珍贵的感悟。
在乡间小路上奔跑看稻浪翻涌、云卷云舒。风声掠过耳畔,像乡亲们质朴的笑,撞开我心底对自然、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这场在斗门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乡土给我们的成长课。我们见过乡村的美与盼,也带着满身热忱与思考回归。
愿这你来自乡土的力量,继续推着我们去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点点微光,也期待下次相遇,再听稻浪与乡音,续写青春与乡土的故事。”
——宣传组符熙儿
▲在稻香里漫过的青春足迹
直播感悟
“三下乡之行,于直播镜头间窥见乡土新貌,亦在光影叙事中触摸历史肌理。
执机走村,我们以镜头为舟,载着红色记忆驶入短视频浪潮;当设备与泥土共振,恰是历史纵深与时代浪潮的和弦之鸣。
是原来所谓传承,让祠堂的青砖与直播间的光纤共生;所谓接轨,是让祖辈的故事在弹慕里焕发新生。
青春当以镜头为笔,在历史褶皱处落墨,于时代肌理间皴染,让老故事借新媒介重获生命体温,方不负振兴路上的青年担当。”
——直播组赖子颐
▲传承非遗记忆的“续事人”们
“很高兴今年下乡能认识很多'臭味相投'的伙伴,在斗门镇的短短的十天时间里也能相谈甚欢。
下乡期间遇到事情没有一位小伙伴有过时怨言,大家都在默默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这种氛围下我的内心也充满了迎难而上的力量。
很喜欢直播组的每一位小伙伴,每天直播时给大家以及直播间的各位带来许多欢乐,在这里的每一秒钟都更加庆幸当初决定下乡的心。
山长水远,希望未来的日子每一位'千萃人'都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践行尽善尽美的千萃精神。”
——直播组陈敏桦
▲穿梭在村庄的主播天团们
“记得下乡第一天时大家对于未知的期待、好奇,我们坐在去往斗门的大巴车,那时的我们不算熟悉,却有相同的信念。
我们一同生活、工作、体验,渐渐的我们变得更加默契,在不知不觉间,对于工作的熟练度与掌控力更上一层楼,各小组之间也有紧密的配合。
我们常手握热到发烫的设备专注的拍摄当地风光,我们常用最真诚的语调与当地居民交流,用最细节的举动温暖着伙伴。
在实践中,我们与村落的发展共同进步,我们用自身力量宣传斗门特色,斗门的人文魅力感染我们不断前进。
感谢这段美好而充实的经历,感谢这段'旅程'中遇见的美好,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人,感谢身旁一同奋战的小伙伴,感谢一直坚定前进的我们自己。”
——直播组王馨瑶
▲向网友细致讲述村庄历史的他们
后勤感悟
“三下乡走过的几个村子里,上洲村的记忆最是鲜活。村民们全无疏离,见我们便拉到屋檐下的竹椅上,你一言我一语讲村里事,从不怠慢任何提问。
坐稻田小火车时,偶遇的黑人小朋友格外亲切,我们同框留下跨越民族的合影——绿色稻浪翻滚,纯粹的笑容和欢喜格外动人。
晚上聚在一起熬夜总结工作、剪视频,间隙里闲聊哼歌,还一起为千萃过了第二个生日,在公交车上一起扯着嗓子唱歌,这份并肩的友谊格外珍贵。
上手尝试皮影戏时的手忙脚乱、捆鸭扎包时的新奇摸索、观赏剪纸时的连连惊叹,是脑海里舍不得删的画面。
这十天的三下乡太难忘了——烈日下并肩走访的汗湿衣衫,深夜围坐整理资料的困倦哈欠,田埂上分享零食的开怀大笑,这些苦与笑都浸着沉甸甸的暖。”
——后勤组黄旭柔
▲在上洲村美丽又难忘的邂逅
“三下乡的日子像被晨露浸润过的稻禾,每一缕回忆都带着鲜活的气息。
协助调研时与老板姐姐正亲切地和大家交谈:'当初回乡创业,镇里一路扶持,乡亲们也常来帮衬,这份热乎劲儿,比espresso还浓。'她笑眼弯弯。
阳光斜斜落在她的发梢,和身后木架上的乡土手工艺品相映成趣。我忽然就明白,乡村的新与旧从不是对立的。
这些日子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与土地对话,更是懂得 : 所谓发展,不过是一代代人把日子过成期待的模样。”
——后勤组王淑琳
▲调研走访聆听他人不一样的故事
当最后一片晚霞收进背包,“千萃百炼”的三下乡也顺利收官。这些天,茶篓里的晨光、孩子们的笑声、团队协作的默契似乎都成了他们解锁成长的“隐藏道具”,文字记取心动瞬间,照片封存乡土温度,青春的经验值啊,已悄悄加满。
愿往后,他们能在乡村振兴与社会实践的路上步履不停,越走越稳,真正地实现“聚千萃,炼百志,兴万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