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4日讯(通讯员:罗皓林)7月2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清韵文洞"实践队在清远文洞村民宿区域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活动。活动吸引了珠三角地区众多亲子家庭前来参与:客家老人现场展示传统擂茶技艺,引得游客驻足品鉴;童趣盎然的“寻宝迷踪”活动,激发孩子们探索热情;清凉刺激的水上漂流项目,让亲子家庭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情感。实践团队巧妙整合当地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设计出一系列兼具趣味性与文化内涵的体验项目,为这座沉寂多时的革命老村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一、古法擂茶:客家文化的活态传承
作为典型的客家传统村落,文洞村完整保留着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擂茶技艺尤为珍贵。实践队特邀村中数位古稀之年的长者,现场演示这一传统饮品的制作工艺。据考证,客家擂茶保存了中国最原始的茶道形式,被誉为中华茶文化的“活化石”。在青石垒砌的院落中,老人们手持茶杵,在陶钵中缓缓研磨茶叶与芝麻的场景,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传承画卷。
实践团队通过设立擂茶体验区,不仅向游客系统介绍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更邀请亲子家庭参与制作过程。孩子们在长者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原料配比、研磨力道等技艺要点,在互动中深刻感受到客家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既提升了游客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认同,也为当地特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村中长者向突击队演示擂茶的制作(图:黄芷璇)
二、古巷寻珍: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
为让游客在趣味中感受古村风貌,实践团队精心设计了“文洞寻宝”文化探秘活动。队员们将特制的文化标识物隐匿于村落各处,引导亲子家庭穿梭在蜿蜒的青石板巷弄间。这些藏宝点经过专业规划,串联起村口的革命纪念碑、半月形古池塘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景观节点,形成了一条长约1.5公里的文化探访路线。
活动中,孩子们手持手绘地图,在家长的协助下破解线索。寻宝过程中,实践队员适时讲解各处景点的历史渊源:革命纪念碑记载着文洞村在抗战时期的红色记忆,半月塘则体现了客家先民“聚水为财”的建筑智慧。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又让游客在互动中系统了解了村落的历史文脉,实现了文化传播与旅游体验的有机融合。
突击队跟随游客从起点出发开始前往“寻宝”(图:罗皓林)
三、碧水欢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文洞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其另一大特色资源。这里群山环抱,溪流清澈,保持着完好的原生态景观。实践团队依托这一优势,开发了亲子漂流项目。游客乘坐特制的竹筏,沿文洞河顺流而下,既可领略两岸苍翠欲滴的原始次生林,又能观赏河滩上栖息的各类水鸟。
据村委会负责人莫榕军介绍,当地正与专业旅游开发公司洽谈合作,计划系统开发文洞河生态漂流项目。这一举措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实践团队在活动中特别设置了生态保护知识问答环节,向游客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当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突击队记录游客体验文洞河亲子漂流活动(图:黄芷璇)
在这场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中,广外学子以专业智慧赋能乡村振兴,用青春热情唤醒古村活力。从擂茶技艺的活态展示,到古巷寻宝的文化解码,再到生态漂流的环境教育,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更为同类传统村落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洞经验”。随着更多创新元素的注入,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客家古村,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谱写新的篇章。(撰文:罗皓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