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日讯(通讯员 李梓硕 孙大正 郭亮)2025年7月8日,南宁理工学院“锦遇新世代”非遗创新实践队聚焦壮锦文化与语言推广,赴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广西民族博物馆及周边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文化展演与互动体验等方式,深入挖掘壮锦非遗价值,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表达路径,同时助力壮语等民族语言的活态传承,以青春力量搭建非遗与大众间的无障碍沟通桥梁。
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织机声里悟技艺,纹样背后藏巧思
实践队走进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时,车间里的木质织机正发出规律的“咔嗒”声,像一首循环了千年的古老歌谣。非遗传承人周藤靠戴着老花镜,正俯身调试一台清代传下来的竹笼机,竹制综片在他掌心泛出温润的光泽。“你们看这万字纹,壮语里叫‘vanz’,绕来绕去没尽头,就像咱壮族人的日子,得一针一线织得扎实。”传承人向团队成员介绍。
织女黄阿姨坐在织机前,蓝布围裙上沾着细碎的彩线,竹刀在她手中起落,每一次敲击都带着精准的力道。“‘撞紧’要像给玉米苗培土,轻了站不稳,重了会蔫。”她边说边示范,指腹上那道浅褐色的印记,是三十年握竹刀磨出的勋章。队员学着引纬线,丝线却在经线间打了个结,黄阿姨伸手帮忙解开时,指尖的温度透过丝线传过来,让她忽然懂了“匠心”二字的分量。
实践队架起扫描仪时,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一匹凤穿牡丹壮锦上,金线在布面流动如光。队员们屏息操作,生怕惊扰了那些跃动的纹样——牡丹花瓣的弧度、凤凰尾羽的分叉,都被精准录入数据库。“你看这只蛙纹,”队长李梓硕指着屏幕,“壮语叫‘gwaq’,得记清楚普通话怎么说,才能让外地朋友知道它是壮族的吉祥物。”
图为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非遗传承人周腾靠带领团队参观工厂。李梓硕 供图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中寻根脉,文化符号有深意
广西民族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一件民国壮锦背带静静躺着。黑底布上,朱红丝线绣的“长命百岁”已有些模糊,但边缘的稻穗纹依旧鲜亮,每一粒稻籽都圆鼓鼓的,像藏着饱满的阳光。“这是当年壮族阿妈给孩子做的,背带的针脚斜着走,就像壮语里‘nong’(结实)的发音,短促又有力。”讲解员轻扶展柜说。
队员凑近看时,忽然想起奶奶的旧背带。“小时候奶奶总把我裹在‘mbau’里晃,原来这就是壮锦啊。”她掏出笔记本,把“mbau—壮锦”“gwaq—蛙纹”一笔一画记下来,字迹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在清乾隆年间的五色绒绣被面前,大家盯着那80个针脚每平方厘米的密度啧啧称奇,队员突然笑出声:“难怪周师傅说织锦像说话,这针脚密得,就像普通话里的轻声,得细品才知妙处。”
图为团队队员参观广西壮锦博物馆。李梓硕 供图
街边推普课堂:破解沟通难题,让壮锦术语说得清
研究院门口的梧桐树下,卖壮锦围巾的叔叔正对着一位游客急得直摆手。“就是……那个‘bua’(壮语“花”)绣得‘jin’(壮语“紧”)的!”他扯着围巾比划,游客却皱着眉:“是针脚密还是料子硬?”眼看生意要黄,队员们赶紧上前解围:“阿姨,这款是盘丝绣,您看这花纹像绕线团似的,针脚特别紧实,戴三年都不会松线。”
这一幕让实践队当即决定开堂授课。队员们搬来折叠桌,用马克笔在纸板上写“壮锦术语对照表”,黄阿姨特意从车间拿来边角料当教具。“竹笼机不是装竹子的笼子,”队员举着竹制综片,“是用竹片做的机子,织出来的花纹像被笼子框住似的规整。”卖壁挂的婶婶跟着念:“竹—笼—机”,念到第三遍突然拍手:“原来这么说!上次有个客户问我,我只会说‘老机子’。”
叔叔拿着队员们印的手册,对着镜子练:“这款水波纹壮锦,象征江河不息,送朋友最显心意。”念到“不息”二字时,他特意加重语气,像在织机上“撞紧”丝线那般认真。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刚下班的周藤靠站在车间门口望着,眼里的笑意比织锦上的金线还要亮。
图为团队成员教壮锦商贩壮锦专业术语用普通话怎么说。李梓硕 供图
实践队用行动证明,非遗传承不仅要守住技艺,更要架好沟通的桥。当壮锦的美能用清晰的语言传递,这份文化瑰宝才能真正走进更多人心里。
图为团队在广西工艺美术学院的合照。李梓硕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