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3日讯(通讯员 周炜佳)渭河之畔,七月流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秦腔新声·数字赋能”调研团七名学子背起相机、无人机与录音笔,像一群逆风的候鸟,扑进华阴双泉村的黄土热浪。九天里,他们在黄河滩头的蒸腾水汽里,听一段吼破千年的老腔,也试图用数字化的密语,为这片黄土地留下新的回声。
黄河老腔一甲子,古稀艺人守孤音
院落幽深,葡萄藤蔓间筛下碎金般的光影。实践首日,调研团踏入老腔传承人、七十三岁的张军民先生家中。老人轻抚老月琴,指尖摩挲斑驳木纹,如同抚触一条岁月干涸的河床。“十三岁在黄河滩头喊出第一嗓,这一喊,就是六十年。”问及老腔传承面临的挑战,满墙奖状与柜中奖杯无声诉说着往昔荣光,却抵不过老人平静话语里的暗流:“一来孩子们觉得腔调老套,二来演出机会日渐稀少。现在都热衷现代流行音乐,识得老腔的人不多了。”言及此,他眼底的光芒悄然黯淡。然而,当老人昂首唱起1966年那首夺冠的曲目,佝偻的脊背骤然挺立,一声苍劲的吼腔劈开空气,仿佛有万千鼓点自地脉奔腾而起!这炸裂般的生命力,瞬间吸引所有人,屋内唯余琴弦震颤与余音回响。那份对千年回声的执着固守,深深震撼了学子们,也点燃了他们指尖燃动记录的渴望——用数字的薪火,传递这黄土地的灵魂强音。
▲图为张军民老先生接受调研团采访
铿锵老腔荡舞台,学子掌声致敬声
实践次日,调研团踏入村中那座饱浸风霜的古戏台。七位老艺人如青铜塑像般凝立于台心。骤地,板胡一声裂帛般的嘶啸刺穿寂静,张军民老先生引颈长喝:“将令一声震山川——”那嗓音似鹰隼破云直上云霄,又如浊浪排空直坠深渊!一人主唱,众声应和,众人帮腔拉坡,月琴、钟铃、惊木、跺脚,声音与尘土一起炸裂。这一刻,学子们忽然懂了:老腔的魂不在歌本,而在青筋暴起的手背、汗珠滚落的额头,在每一次胸腔与黄河共振的震颤。年轻的调研队员心头雪亮:冰冷的数字化并非取代那滚烫腔调的敌人,而是那最忠诚的、跨越时空的摆渡人——他们要做的,便是将这大地的脉搏、这血脉贲张的生命力,原原本本地递到千千万万尚未谋面者的心头耳畔!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艺术家合影
深挖老腔生存境,代际认知断层现
为了更全面了解华阴老腔的生存现状与公众认知,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团队又深入双泉村及周边区域,进行了严谨的社会调查。他们通过走访街巷住户、与村民交流、在公共区域发放问卷,并进行随机访谈,力求收集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人群的真实反馈。
中老年村民谈及老腔便神采飞扬,“黄土地摇滚”道尽世代乡愁;年轻人却摇头:方言难懂、板式沉闷,不及短视频瞬间刺激。冰冷的数字与沉重的叹息无声交织,如一层薄纱,笼罩着这亟待突围的古老回响。
▲图为调研团进行实地调研
科技作舟渡老腔,载魂驶向新未来
在在信息繁盛、娱乐多样的当下,老腔的传播力正经受挑战。团队洞察到,关键在于拓宽连接古今的桥梁。
于是,他们构想了一座置于掌心的“数字驿站”:一段段珍贵录音化为独特的“声纹数字藏品”;晦涩方言经AI转换,化作易于理解的普通话涟漪,辅以幕后故事;屏幕轻触,可模拟月琴震颤,即时体验演奏。深处,一座VR剧场还原发展脉络,让观者沉浸于老腔演出的磅礴现场,亲历那份震撼。
调研团着手将老腔文化带入当下生活:老腔的爆破音被做成手机提示音;利用AI创作的Q版艺人头像被做成表情包;帆布包印着抽象化的月琴声纹……数字不是冷冰的容器,而是一叶轻舟,载着黄土、月琴与呐喊,驶向更辽阔的人海。
▲图为调研团设计的文创产品和表情包
双泉九日溯源根 青年烙印土地魂
理学院学子在双泉村的九日,不只是一次扎根乡野的社会实践,更是一场向中华文明根脉深处的“寻根”之旅。当苍凉雄浑的老腔与奔涌跳跃的数字思维于黄河畔激荡交融,碰撞出的不只是火花,更是古老回响被时代洪流激活的铮铮之音。张军民老人那句质朴而深刻的“魂在土地里”,已然烙印在学子们的心头。他们深知,守护这深植厚土的文明魂魄,并借时代之力助其穿渡数字浪潮,在薪火相传中淬炼新生,是这一代青年无可推卸的文化使命。这场华阴之行,是起点,亦是照亮前路的一座新坐标。
撰文 | 林磊 周炜佳
图片 | 王云行
审核 | 范昭 罗顺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