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山东理工大学“擎炬同行”实践团赴淄博市博物馆探寻红色淄博

2025-08-03 12:16 来源:中教网    阅读 1.0千
33
分享

2025 年 7 月 24 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 “擎炬同行” 社会实践团赴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 “红色淄博” 主题展览,深入探寻淄博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光辉历史,感悟当地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际展现出的英勇抗争精神。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红色教育基地,让实践队员在历史现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图为 “擎炬同行” 社会实践团在淄博市博物馆前合影。 吴严节供图。

当日下午两点,实践团成员抵达淄博市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 “烽火淄博 ——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陈列” 展厅。展厅内昏暗的灯光与泛黄的历史照片交相辉映,一件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文物静静陈列,瞬间将队员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据博物馆资料显示,淄博地区作为山东抗战的重要根据地,曾发生过大小战斗百余次,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图为实践团成员驻足阅读抗日史料。 吴悠 供图

在 “淄河烽火” 展区,一把锈迹斑斑的马步枪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枪身刻着模糊的五角星印记,枪管上的磨损痕迹记录着当年的激战。“这是 1938 年黑铁山起义时使用的武器,当时起义军就是用这样简陋的装备,多次击退日伪军的进攻。” 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文物介绍道,“别看这枪不起眼,它见证了淄博人民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历史时刻。” 队员们纷纷驻足凝视,仔细观察枪身上的每一处细节,仿佛能从冰冷的钢铁中感受到当年战士们的热血与勇气。

展区墙壁上悬挂的《淄博抗日根据地形势图》清晰标注着各次战斗的地点和路线。实践团成员在地图前认真聆听讲解,不时相互交流。在全面抗日战争展区,一块黑底金字的“一门忠烈”木匾令实践团成员长久驻足。这件国家一级文物长197厘米、宽85厘米,是1945年鲁中参议会与行政公署特颁的烈士纪念匾。匾额右侧小字镌刻着“烈士旭臣冯老先生暨子女媳孙殉国纪念”,无声诉说着一个家族的血色悲歌,“这块木匾背后,是冯家六口为国捐躯的故事。”博物馆讲解员指着展墙上的马鞍山照片。当听到“马鞍山保卫战”的事迹时,大家神情肃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气壮山河”纪念碑前参观。 麻媛媛 供图

实践团成员逄同学在参观后表示:“这些看似普通的文物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淄博抗战历史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展厅中段的 “军民同心” 展区,通过场景复原的方式再现了当年抗日军民生产自救的场景。破旧的纺车、修补的农具、简陋的地雷制作工具,生动展现了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抗战的智慧与决心。“当时我们这里的妇女连夜赶制军鞋,儿童站岗放哨,老人筹集粮草,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壮阔局面。” 博物馆副馆长李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淄博人民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抗日防线,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在影像资料区,队员们观看了珍贵的历史纪录片。画面中日军的暴行与抗日军民的英勇反抗形成强烈对比,让大家深受震撼。“看到当年的战斗场景,才真正理解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含义。” 实践团成员吴同学表示,“这些真实的历史影像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教育意义,让青年学子直观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奉献。”

图为实践团成员集体观看抗战纪录片。 吴悠 供图

参观接近尾声时,实践团成员在 “英雄墙” 前驻足。墙上镌刻着淄博地区牺牲的千余名抗日烈士的姓名,密密麻麻的名字让人心潮澎湃。队员们自发整理衣冠,向英雄墙三鞠躬,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随后,大家在展厅出口处开展了简短的交流分享活动,结合所见所闻畅谈感悟。

“通过参观,我不仅了解了淄博的抗战历史,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实践团成员刘同学在分享时说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

此次参观活动是 山东理工大学“擎炬同行” 社会实践团 “三下乡” 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走访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触摸历史脉络,深刻感悟革命精神,为后续开展红色文化宣传、传承抗战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代代相传。(通讯员:吴悠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