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12日,我随着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政青春政策筑梦队,深入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千官镇,开展了一次国家资助政策宣传与调研活动。这不仅是一次政策宣传活动,更是一次深入基层与锻炼成长的宝贵经历。在街头巷尾,在村民家中,我以脚步丈量民情,用语言传递温暖,在一次次的交流与服务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在千官镇合照。邱贤耀供图
实践首日,队伍在千官镇文体广场设立了“家门口的政策服务站”。队员们顶着烈日,迅速投入展位布置,横幅高悬,互动摊位有序排开,汗水浸透了衣衫。大家的辛勤付出很快有了回应——政策宣传摊位前,赶集的乡亲们很快围拢过来;而精心设计的“政策知识连连看”、“进阶政策问答”等寓教于乐游戏区,更是人头攒动,吸引了众多村民踊跃参与。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讲粤语的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询问:“孙子读民办大学,学费贵,国家贷款利息高不高?”我俯身倾听,用最平实的语言为她详细解读助学贷款政策。她专注的神情,以及将宣传单仔细叠好并放入背包的那个瞬间,深深印刻在我心中。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原本抽象的政策条文,通过我们的传递,能切实转化为连接国家关怀与家庭期盼的温暖桥梁,承载着无数家庭对孩子未来的殷切期望。
图为千官镇村民参与政策知识答题摊位。邱贤耀供图
接下来几日,我肩背政策资料包,作为“流动政策宣讲员”穿梭于乡间阡陌,足迹遍布街头巷尾,只为将满载希望的惠民政策精准送达到每一位有需要的乡亲手中。傍晚在千官社区街道走访宣传时,一位单亲母亲带着些许忐忑询问孩子初升高及以后学业阶段的补助项目,我手持宣传材料告诉她国家有很多好的资助政策,随即把宣传册送到她的手中,用亲切的粤语为其讲解各项关键内容,耐心解答她的疑虑。当我听到那句发自肺腑的“谢谢你们,让我心里有了底,孩子可以继续追梦求学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肩上的责任感也愈发沉重。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家长讲解资助政策并解答疑惑。周钧泽供图
入户精准宣传过程中,我们走访了一户务农困难家庭,他们屋内有一个装满书籍的旧书柜格外醒目,无声诉说着这个家庭对知识的渴望。家中两个孩子,一个初中、一个刚升高中,求学的热情与未来学段的经济压力交织。尤其那位高中生,言语间流露出对大学的向往,也透露出因家庭经济压力、需供弟弟读书而可能辍学的忧虑。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期盼与现实的困境,我和队员们翻开政策手册,坐在男孩身边,分学段细致为其解读,我们特意用红笔圈出与其情况匹配的条款,逐条讲解。目睹家长和学生的眉头由紧蹙到舒展,我不禁心生喜悦。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学生演示在公众号获取政策资讯的操作方法。邱贤耀供图
这两户人家的境况,清晰地映照出乡村家庭对教育的渴望与面临的经济困境。那一刻,我深切领悟到:我不仅承担着实践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更努力成为乡亲信赖的“政策桥梁”,将国家的惠民政策及时传递到有需要的家庭。每一次俯身讲解、用笔标注,每一次看到他们理解政策后眉头舒展、希望重燃,都是对“政策下沉、服务到家”理念的生动实践。最难忘那临别一幕:家长主动索要多份资料,誓言要将好政策传递给更多乡亲——“绝不让贫穷绊倒孩子的未来!”家长自发传递政策的朴素愿望,正是政策效应扩散的良好开端。深入乡土实践,我深刻领悟到“民生无小事”的深刻内涵,也更加坚定了未来服务基层、助力乡村发展的志向。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家长讲解各阶段资助政策内容。邱贤耀供图
这次实践,是我们书写青春答卷、响应时代召唤的具体行动。短短七天,我与队员们走遍多个村落,发放数百份资料,举办宣传讲座,与村委座谈了解实情,精准入户讲解,见证了一个个家庭对教育的期盼,也在承担责任中实现了个人成长。从广场到街巷,从宣讲到入户,我们用真诚回应群众的关切,用行动书写青年担当。我作为一名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的学生,深知正是这份关怀让我得以安心求学,此次心怀感恩再次参与国家资助政策下乡行,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不再仅局限于统筹协调,更能主动体察民情、精准对接需求,努力做好政策与群众之间的沟通者。村民们紧握宣传单的双手、孩子们眼中闪动的希望之光,与我曾经受助时的温暖感受交融在一起,为我的青春增添了厚重的底色——这份底色,是感恩,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图为实践队指导老师孟老师与队伍成员钟同学开展资助政策宣传讲座。邱贤耀供图
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加倍的感悟与收获,继续努力学习,力求以更专业的素养响应时代需要,以更扎实的行动传递我所感受到的关怀,助力国家资助政策的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更多乡村学子前程、促进教育公平的明亮之光!薪火相传,心意长存。这便是我对这份国家与社会关怀最诚挚的回馈。(供稿:钟雨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