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温饱未解先种果 —— 阿寺村如何用200株树苗种出中国苹果第一村?

2025-08-03 11:13 来源:中教网    阅读 1.0千
35
分享

当甘肃天水花牛苹果早已享誉全国时,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洛川县阿寺村,却以"中国苹果第一村"的称号吸引着无数目光。这座曾因"未解温饱先种果"而饱受争议的小村庄,如何从1947年种下的200株国光苹果树苗起步,逆袭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近日,澧泉青源小队随洛川县永乡镇副镇长孙暄植走进阿寺村,揭开这段跨越76年的创业传奇。

图1 小队在阿寺村门前合影

数据揭示着历史的吊诡:甘肃天水早在1925年就由法国传教士引入苹果种植,比阿寺村早22年;但真正将苹果从"洋果子"变为"致富果"的,却是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

"关键在于'人'的突破。"了解苹果种植历史的队员李东阳指出,"甘肃早期种植依赖传教士技术,而阿寺村的李新安们是主动探索。他们用骡马驮回树苗时,连'苹果'二字都不会写,却敢在贫瘠土地上试验。"

图2 小队在李新安壁画前合影

图3 阿寺村内果农正在修理树枝

"1947年的洛川还没解放,百姓连高粱面都吃不饱,李新安却要种不顶饿的苹果树。"站在阿寺村广场的剪纸艺术墙前,孙副镇长指着墙上李新安的画像说道。这位如今被尊为"苹果奠基人"的农民,当年顶着全家反对,用两头毛驴从河南灵宝换回200株国光树苗时,曾被村民骂作"败家子"。

图4 阿寺村内的李新安雕像

走进阿寺村果园,队员们观望着1947年李新安亲手种下的苹果树,孙副镇长讲道:"这棵树年产仍超300斤,它的根系滋养着全村3800亩果园。"树干上斑驳的刻痕,记录着中国苹果产业的多个"第一":

• 1950年:李新安用扁担挑着苹果走进中南海,毛泽东主席品尝后赞不绝口

• 1974年:阿寺村苹果在全国外贸会上被定为"国礼",出口多个国家

• 2018年:村内建成全国首个苹果主题博物馆,收藏着1947年的原始树苗

图5-6 李新安亲手种下的苹果苗、小队与李新安亲手种下的苹果苗合影

"看这面'苹果族谱墙'。"孙副镇长引导小队看向展示墙,从国光到富士、从嘎啦到瑞阳,62个品种标注着产业升级轨迹。更令人惊叹的是,村里保留着完整的"苹果文化链":剪纸艺人用红纸剪出苹果丰收图,非遗传承人将果皮雕刻成工艺品,连村史馆的砖瓦都来自废弃果箱。

图7阿寺村内苹果族谱墙

2023年,阿寺村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村庄,如今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研学"的四季产业链。"秘诀在于'三个激活'。"孙暄植总结道:

1. 激活历史记忆:修复李新安故居,打造"苹果精神"教育基地

2. 激活空间价值:将废弃果窖改造成民宿,旧农机具变成景观小品

3. 激活数字基因:建立全国首个村级苹果大数据平台,扫码可追溯每颗果实的生长轨迹

图8 阿寺村内的文旅壁画

对比甘肃花牛苹果的规模化种植,阿寺村的独特价值在于其"精神原乡"地位。甘肃解决了苹果'有没有'的问题,阿寺村回答了'为什么能持续发展'的命题。站在村广场的"苹果精神"雕塑前,孙副镇长指着底座上的铭文:"这里写着'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永远需要敢为人先的第一株树苗'。这既是阿寺村的过去,也是所有中国乡村的未来。"

从甘肃到陕西,从传教士引入到农民自主创新,中国苹果产业的70年变迁,映照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阿寺村的故事证明:真正的第一,不在于谁先种下树苗,而在于谁能在贫瘠中培育出希望,在传统里生长出未来。当游客在老苹果树下品尝果醋冰淇淋时,他们咀嚼的不仅是酸甜,更是一个民族在黄土地上写就的创业史诗。

北京科技大学澧泉科技之青源社会调查实践团

供稿:秦瑄梓

图片:陈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