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丽水学院师生聚焦“咸菜茶”,走进景宁东坑镇探问传承与新生

2025-08-01 15:56 来源:中教网  陈静怡、何子霆、黄谢娜   阅读 9.7千
316
分享

7月7日,丽水学院浙闽边界咸菜茶民俗调研实践团一行13人,前往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区东坑镇,开展为期5天的“畲韵咸香传千载,茶宴乡情共富兴”主题调研。师生们深入乡村,走街串巷,以青春热忱为帆、学术严谨为桨,探寻“咸菜茶”在代际传承与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在丽水学院南门的合照

临行前,团队成员做足准备,通过三次线下会议反复研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精心设计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从最初对“咸菜茶”概念的模糊认知,到最终精准确定课题方向、制定详尽的实践日程与路线规划,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集体智慧。

抵达东坑镇首日,团队首先走访了东坑镇人民政府,与东坑镇宣传部门、矛盾纠纷化解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交流。东坑镇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夏文强坦言,受疫情影响,当地咸菜馆数量已从鼎盛时期的八九家锐减至两三家。如何深挖其市场潜力与文化价值,推动“小咸菜”向“大经济”蝶变,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随后,团队前往东坑村党支部书记余伟东家中走访。余伟东聚焦文化传承断层问题,他沉重地说:“当前民俗传承的主力是60后、70后群体,80后尚能维系部分传统,而90后则普遍难以掌握精髓。”这份关乎文化存续的紧迫感,深深触动了团队成员。

▲图为团队访谈党委委员

在东坑镇党委政府的引荐下,7月9日,团队赴白鹤村体验咸菜茶宴。在声名远播的“赵大娘咸菜馆”中,一场地道的宴席徐徐展开。碗筷碰撞间,赵大娘(赵彩英)分享了2015年在政府扶持下创办咸菜馆的故事,九年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这里已然成为东坑一张闪亮的金名片。她热情地介绍着东坑咸菜的制作要领:用毛竹筒存放,以箬竹叶塞紧压实,置于阴凉处,这古老的智慧不仅锁住了食材本真,更浸润了淡淡竹香。对传统的敬意催生着面向未来的探索,当日下午,团队走进白鹤村咸菜工坊。负责人潘小兰带领成员参观生产车间、化验室和直播间,并邀请品尝其特色产品“咸淡人生”套餐,其巧妙融入人生五味的设计令成员们赞叹不已。然而,潘小兰也坦言了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坚持不添加防腐剂导致产品保质期仅六个月,成为进军大型商超的阻碍;了解咸菜的群众多自制,购买需求有限,而不了解者购买意愿不强。不过,面对这些挑战,她和团队正积极探寻解决方案。

▲图为团队参观咸菜工坊

为更全面、客观地描绘“咸菜茶”民俗图景,团队成员冒着酷暑继续深入东坑村、心田村、新和村,与乡亲恳切交谈。同时,团队精心制作并发放了浙闽边界“咸菜茶”民俗综合调查问卷。问卷涵盖多个维度,包括民俗历史与传承、制作技艺与产业化、咸菜茶宴席、社会性别角色、互赠习俗等,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把握这一民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最终,团队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111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7%。其中,实名问卷35份,涵盖了男性、女性、汉族、畲族等各类群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图为团队进行问卷调查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场生动的专业认知之旅,更是一次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的宝贵机会。团队成员将精心整理收集的口述史资料与详实问卷数据,用心讲好“咸菜茶”背后蕴含的匠心与坚守故事,努力让这份独特魅力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和喜爱。立足调研成果,团队将继续把校园智慧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动能,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

撰文 | 陈静怡 何子霆 黄谢娜

图片 | 何子霆 黄谢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