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石榴籽”筑梦团师生10人奔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冷泉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走访参观、入户交流等形式,走进古老的冯家寨村,触摸传统村落的余温,感受乡村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使命感,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以青年视角记录乡村历史文化,为乡村文明魅力传承贡献青年智慧。
寻访古村印记 触摸历史脉动
冯家寨村位于蒙自市冷泉镇文澜街道,历史上以汉族移民后裔为主,因地处滇南多民族聚居区,长期与周边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互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交融文化。冯家寨村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存着清末民初汉族青砖四合院、彝族土掌房等特色建筑,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
▲图为冯家寨老村农户大门口 张丽供图
▲图为冯家寨老村的小巷 肖艳萍供图
▲图为冯家寨老村房屋 张丽供图
队员们走在冯家寨的羊肠小径,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古朴院落映入眼帘,虽久经风雨,但依然保持着原有风貌。房顶瓦片布满了青苔,门楣雕刻依稀可见,窗柩花纹保存完好,砖、土、木相结合的院子在微雨中更添一份别致。队员们用手触摸着见证历史的土砖墙壁,冬暖夏凉的特性完美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其精湛的营造技艺和因地制宜的建筑智慧令他们赞叹不已。
▲图为队员实地参观冯家寨古村落 张丽供图
据了解,生活在老村的人家已为数不多。走访中遇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老人亲切地与我们交流,她说:“村上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逢年过节才会回来,留在村子里的多是老人和家中需要照顾老小的极少数年轻人。老村的很多人家都在新村修建了房屋,部分生活用具还留在老村,还有些农户住在新村,把家禽养在老村。”她将不远处的新村指给队员们看。
▲图为队员在冯家寨村巷子中合影 肖艳萍供图
▲图为冯家寨老村家禽饲养现场 张丽供图
在青山绿水依傍下,队员们看到不远处连片的新村建筑格外醒目,与老村的传统古朴形成了鲜明对比,好像在同一时空内的不同世界。
解码文化基因 激扬青春担当
走访中发现,村里正在实施一些“修旧如旧”的保护工程,据了解,是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既保护建筑本体,也留住文化灵魂。通过冷泉镇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到,老村已经列入保护范围,不允许随意拆建,还出台了一些相关保证政策,希望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穿梭在老村阡陌中,队员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古村落的文化印记。
▲图为冷泉镇党群服务中心山脚下合影 张楠供图
冯家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传承有着其独特的内涵。一是历史维度,作为明清移民史的缩影,见证了汉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与交融;二是文化维度,保留的合院建筑是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情结的“记忆容器”;三是社会维度,在城市化进程中维系着村民的文化认同,增强了“农民”转为“市民”过程中的情感归属。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夯实古村落活态保护
冯家寨村的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文化的基因库。保护传统村落,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为未来留存文明的种子。“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活态,是最好的传承。”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青年一代,应当积极投身传统文化保护,在探寻其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让古村落格局肌理持续保存完整,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夯实古村落活态保护基础,勇担使命,为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新动能。(通讯员:肖艳萍 张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