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广东财经大学“数权规范实践团”在法学院副教授朱姝老师的带领下踏入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开展了为期九天的实践调研活动,旨在挖掘坡平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烈士走近身边,农业萦绕指尖,文化近在眼前”的旅游产业。
师生踏勘双线,共绘研学蓝图
聚焦于坡平村旅游产业的短板和发展方向,团队成员来到了海丰县文化和体育旅游局,施平隆主任指出:“坡平村如今旅游业发展的困境在于没有与周围的旅游景点联系紧密的旅游路径。”由此,成员们初步形成了设计红色旅游路线,完善旅游设施架构,进而建设旅游产业的方案。
带着初步规划的线路,团队成员开始了实地走访。在与革命英烈彭湃的后代彭晓强交流中,问到关于开展红色旅游的看法时,他斩钉截铁地说道:“非常支持,要让这些革命的历史和精神,更多地被我们的后代所了解,让国民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彭晓强先生
参观红色展馆途中,针对农会馆和烈士纪念馆文字史实多而实物较少的问题,团队成员创造性地提出了AR和NFC的构想,通过手机触碰芯片,使文字变为具体可感的人物和实物AR模型。同时,为游客提供了“编草鞋——不忘白马情”,“划船——犹记后底溪”等活动,让革命历史不再是一行行书面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亲身体验。
继续跟随着坡平村书记黄信谦的指引,团队成员实地调研了两个新品种水稻田(油占米和生物菌肥米)、果圃及虾塘。因地制宜地计划在水稻田沿路增设文化长廊,遮荫并宣传农业知识。通过对接落实农耕生态厨房的可行性,游客体验捞虾、摘菜、烧饭等农家活动即将成为现实。对于即将到来的游客,村民黄学敏欣慰地表示:“希望年轻人能多下到田地里面,来了解我们这边的生活和文化。”
面向文化传承,团队成员一路溯源至海丰县“鹭影禾香”乡村振兴示范带,其中的名人馆、非遗馆、雕塑馆和陶瓷馆,是对坡平村红色历史的有益延伸,更是对特色非遗文化的挖掘。团队成员们深受感染,边看边讨论在龙舟赛场设事业鼓、长寿鼓和姻缘鼓,以三鼓定福增强文化体验的策划。
通过初次调研,团队成员们将景点在地图上进行了标记,对旅游路线进行了初步的规划。
图为坡平村研学路线图初稿
指导老师和成员们在复勘过程中,共同认识到:“同学们要站在宏观的视角看问题,不光是设计一份旅游路线,更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坡平村的整体经济发展做出考虑。”通过和村书记的沟通,大家也敏锐地捕捉到村里缺乏IP、文创和打卡点等多样化宣传方式,缺乏必要旅游设施等问题。为此,老师和成员们几番商讨,终于制定出获得村支书和村民们认可的方案。全体队员通过这次构思,打开了思路,坡平村旅游方案的设计开始趋向成熟。
最终,实践团形成了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白马广场→农会馆→烈士纪念馆),结合农耕体验(稻田→虾塘),文化传承(滨河公园→游客中心)路线设计图。圆满完成了对旅游设施和旅游产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提升坡平知名度,实现红村新创收
7月9日,实践团来到联安镇深联文化展馆举办“红色记忆·匠心传承”活动,既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首次将成员们制定的旅游方案中文化宣传内容和部分形式纳入实践。活动以红色知识竞答、非遗剪纸和水稻书签制作三种形式展开,吸引了诸多人员驻足参与,荣获好评和许多中肯的建议。
图为“红色记忆·匠心传承”活动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为坡平村设计的IP形象
图为坡平村书记、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合照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广东财经大学“数权规范”实践团以调研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为指导,探索出了一份促进坡平村旅游业发展的方案。团队以“示范带+坡平村”双线旅游路径为起点,后续将不断协助当地设计IP与文创产品,推动数字化进程,建设旅游产业。同时,以增进村民的民生福祉,发扬红色精神为出发点,为坡平村乃至社会的红色文化发展贡献青年智慧。(通讯员 周冠含 陈泓杰 罗雯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