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艺术学院“匠艺传薪火 执手传非遗”流动性志愿者服务队,于2025年7月10日至26日专程赴榆林,开展了为期十七天的非遗宣传系列活动。实践团不仅深入社区普及非遗知识,还走进当地民俗博物馆、非遗手工文化馆,通过支教互动与实地调研,全方位探寻非遗传承路径,让青春力量为传统技艺注入蓬勃新活力。
活动首站,西闫社区的剪纸课堂童趣盎然。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孩子们折、剪、刻,原本平平无奇的红纸,在一双双稚嫩巧手下渐渐显露出花鸟的灵动、草木的鲜活。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惊喜,队员们更深刻地读懂:剪纸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祖辈们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平凡日子最真挚的热爱。
随后,榆林学院家属院的扎染体验区热闹非凡。志愿者们先向参与居民娓娓讲述扎染从秦汉起源到现代传承的流转故事,再细致示范捆扎、浸染的关键步骤。当大家将亲手扎制的白布浸入靛蓝染液,看着颜色由浅及深晕染开来,解开绳结后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纹路时,惊叹声此起彼伏——传统工艺的奇妙,就在这亲手实践中直抵人心。
紧接着,三官会社区的漆扇制作课堂满溢仪式感。从打磨扇骨、调配漆色到细致描绘,志愿者们耐心指导孩子们完成每一道工序。当素白的扇面渐渐染上雅致色彩,浮现出山水、花鸟等细腻纹样,孩子们轻轻抚摸着光滑的扇面,真切体会到“匠心”二字的千钧重量:它藏在反复打磨的耐心里,藏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中。
最后一站,实践团先来到榆林民俗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剪纸老花样、扎染旧织物、漆器残片等实物,无声诉说着非遗技艺的千年流转。志愿者们在讲解员带领下细细观摩,从纹样寓意到制作技法,系统梳理传统工艺的历史脉络,为后续的社区实践积累了扎实的文化储备——这份“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认知,让大家更迫切地想把博物馆里的“静态传承”转化为社区里的“动态体验”。
多天的浸润式活动里,实践团成员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的实践完成了从“非遗旁观者”到“文化传承人”的蜕变。当青春的创意与传统技艺碰撞出火花,当年轻的身影活跃在非遗传播一线,这份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正让古老的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杨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