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支教,点亮渔村文化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烛光项目团队全体成员前往麻章区太平镇通明村、调浪村、韩家山村,开展为期15天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为当地孩子带去知识与温暖,更与渔村携手探索“支教+渔文化”融合发展新模式,为渔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
图为团队支教合照
在支教过程中,烛光项目的志愿者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特色课程。开展语文、数学、英语基础课程,同时延伸美术、扎染、音乐、手工、国防教育、防震减灾等特色课程。手工课上,一张张纸经折叠、塑形,变身为灵动的“环保机器人”,传递着绿色生活的理念;扎染课上,蓝白布料经折叠、染色,幻化成独一无二的围巾,晕染出传统工艺之美;音乐课上,一个个音符经编排、演唱,汇聚成清澈的童声歌谣,流淌出纯真烂漫的朝气。
图为上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照片
除了课堂教学,烛光项目团队还积极走访调研,挖掘渔村渔文化。7月10日,团队在通明村开展系列实践:上午村委社工联合烛光项目团队调研组,为学生讲解渔民家采访安排,缓解学生焦虑情绪,并组织调研组同学协助学生进行模拟采访。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调研照片
10日下午,调研组携手本地学生走进海边码头,采访当地阿婆,了解到把水泥糊在生蚝上“播种”再放回海中繁殖的独特渔业传统 。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渔民照片
7月11日,团队又与渔民协会会长交流,了解到渔民日常生产生活情况等内容。通过系列调研,团队深入掌握渔民协会基本情况,以及当前渔业行业现状与挑战,为后续“支教 + 渔文化”融合发展积累鲜活素材。
图为采访当地渔民协会会长照片
过去,渔村的课堂曾因资源匮乏而黯淡,渔俗文化也多藏于老街深巷少人问津;如今,烛光乡村振兴项目团队持续助力乡村基层教育振兴,用知识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同时推动完善渔文化产业链,让“金钥匙”般的文化活力带动乡村振兴——知识与文化的双轮驱动,正照亮渔村从沉寂到兴旺的未来。
撰文 | 黄少梅、龙佳琦
图片 | 烛光乡村振兴项目团队
一审 | 黄少梅
二审 | 施华富
三审 |卢苑婷
审核 | 车永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