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广州南方学院政青春公共服务实践队赴云浮郁南县千官镇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紧扣“百千万工程”部署,依托电商直播,账号运营,IP孵化等专业技术,聚焦数智兴农、直播富农,以技术助力乡村振兴。队伍将进一步贴合大全村实际需求,重点围绕本村特色农产品黄皮,茶叶,深入天祥茶园、村舍院落等地,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拓宽宣传渠道,构建新媒体宣传矩阵等方式,进一步勾勒大全村茶叶产业的未来蓝图,为乡村振兴之路献言计策。
图为实践队成员到天祥茶园进行实地走访,朱万婷供图。
谋篇布局:启程对接谋合作 茶园探访绘蓝图
7月6日,实践队开启征程,同日与千官镇村委会和天祥茶园企业负责人对接,围绕直播流程、短视频拍摄、账号运营、直播橱窗优化等探讨,村委会的建议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精准指引,让青年学子更坚定了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决心。
实践队成员还为天祥茶园的产品黄皮绿茶设计新的包装,黄皮绿茶是天祥茶园的特色产品之一,以其独特的黄叶绿茶工艺和清新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本次包装设计旨在突出产品的高品质、自然属性以及品牌的文化内涵,同时结合现代消费者对环保和美学的追求,打造一款既能吸引眼球又能体现品牌调性的包装。
主色调:采用清新的绿色系为主色调,象征自然、健康与生机。
辅助色:搭配浅黄色和米白色,体现黄皮绿茶的独特风味,同时营造简约、优雅的视觉效果。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茶园中进行观察并拍摄宣传视频,邱贤耀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天祥茶园茶叶设计外包装,原泳乐供图。
7月7日,实践队前往大全村天祥茶园现场开展专题调研,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的面庞写满热忱与期待,眼神中凝聚着投身乡村振兴的坚定决心。为保障活动顺利推进,队员们提前部署,周密安排,梳理各项活动材料,规划涵盖产业、宣传、文化等维度的实践方案。队伍整装待发,正式开启实践之旅。考察育苗基地等全产业链环节,了解优种优育等技术,与天祥茶园企业达成深度合作,筑牢直播助农推动助农工作升级。
据调查,郁南县天祥茶园创办于2000年,位于广东郁南县千官镇大全村海拔698米的雁鹰山,茶园面积320多亩是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天祥茶园合影,朱万婷供图。
破局拓新:直播预热聚人气 电商破局拓销路
7月8日,实践队开展“直播助农,数链青春”直播助农活动,深入原产地调研选品,布置直播场地,利用社交平台、媒体等手段预热。除此之外实践队与天祥茶园,双方围绕校企合作模式、知识资源下沉等内容交换意见,初步达成共建协同发展平台的意向,旨在通过高校专业优势与乡村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助力乡村发展。当日直播累计观看2600+人次、点赞超5万、销售额创历史新高,拓展黄皮茶等农产品销路,以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彰显青春智慧。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直播间对天祥茶园茶叶进行直播售卖,直播组供图。
7月9日,实践队将调研范围拓展至乡村多元产业领域,先后考察云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千官镇天祥特色茶园产业项目。针对农户反映的销售渠道单一问题,团队重点探讨电商赋能方案,并运用直播及短视频营销为天祥茶园特色产品,郁南县特产:黄皮茶,打造品牌推广计划。当日直播打破上一天记录,累计观看300+人次、点赞超8万、并收获500+的粉丝。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天祥茶园茶叶拍摄宣传照,邱贤耀供图。
赋能提质:培训传技助农户 账号运营注鲜活
7月10日实践队线上举办电商培训会,为农户解读政策,传授直播带货等技能,演示AI数字人应用。农户踊跃参与,探索“订单农业+”模式,推动科技与农业融合,赋能乡村产业除此之外针对天祥茶园的负责人开展个人访谈。访谈中,队员们围绕茶园发展历程、产业规划布局、民生改善举措等核心问题与负责人深入交流。负责人系统介绍了茶园产业的发展演变,阐述了将茶叶产业作为核心产业的战略考量,以及在推进“茶叶”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等方面的具体思路与实施计划。直播累计观看500+人次、点赞超15万。
图为天祥茶园负责人为实践队队员介绍茶园生产流程,朱万婷供图。
7月11日,实践队成员认真整理访谈内容,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与茶园负责人进行探讨,为全面把握乡村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帮扶方案积累核心素材。期间,团队依托天祥茶园提供的运营账号实施从“0”到“1”的个性化运营方案,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实践队把直播间搬进茶园,泥土的质朴气息与茶叶的清新香气透过屏幕扑面而来,这种“零距离”的呈现方式为直播注入了最鲜活的场景质感。
图为实践队在直播间对天祥茶园茶叶进行现场直播售卖,邱贤耀供图。
全链贯通:全链运营提效能 成果斐然谱新篇
7月12日,实践队依托专业优势,在平台搭建、账号运营及直播互动等环节实现创新突破,构建了从茶园管理到线上营销的全链条运营体系。数据显示,粉丝量实现80%的基础增长,销售额度达到上百单,并实现上千元的营业额在抖音平台上超越同类型主播的98%,累计点赞量突破30万次。总销售额较历史峰值增长100%,物流网络辐射全国多地,包括北京、上海、辽宁等重点区域。
在实景直播中,资深茶农与高校新农人形成“双轮驱动”模式,以老带新传经验,以新促销助农兴,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经济快车,构建“茶山到茶桌”的数字化供应链。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让茶农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提升,更验证了数字技术与传统茶产业融合的可行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科技赋能案例,彰显了“以茶助农”的实践价值。
图为实践队在直播间对天祥茶园茶叶进行现场直播,邱贤耀供图。
此次百千万工程,实践队以产业帮扶为笔,以青春担当为墨,在云浮郁南县的乡土间勾勒出助农兴村的鲜活图景。从产业链调研到直播带货,从实地调研到技术赋能,每一步都紧扣乡村振兴脉搏,既让数字之光点亮茶园地头,更让青春之力融入乡土振兴,用实干诠释了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为“百千万工程”写下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队在直播间对天祥茶园茶叶进行现场直播售卖,直播组供图。
成员感想
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在天祥茶园开展直播带货的八天,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挑战与意义。从首播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节奏,我们意识到,真正的难点不在于技术操作,而在于如何用城市观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乡村的独特价值。我们调整策略,不再单纯推销产品,而是通过讲述茶农故事、展示制茶工艺,让观众感受到茶叶背后的匠心与温度。当一款老茶砖因文化内涵热销时,我更加确信: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价值认同,而直播正是连接城乡的桥梁。未来,我们希望将经验推广,帮助更多农户掌握"新农具",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段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奔赴——只有真诚沟通,才能让乡土魅力被看见、被珍惜。
——原泳乐
七月的千官,群山如黛,茶香氤氲。当我站在千官镇天祥茶园的山顶,这方水土独特的茶韵,将通过我们的镜头,与数字时代同频共振。八天的直播实践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账号运营、上架小黄车、优化直播脚本、观众互动的起起落落……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带货直播,而是在尝试用时代听得懂的语言,重新诠释乡土的价值,这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却也意义深远。还记得第一天直播时,镜头前的我们手忙脚乱,说话的时候舌头都打结,屏幕那头的观众寥寥无几,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块小小的手机屏幕,承载的不仅是产品流通,而是让乡村被看见、被理解,科技再先进,若没有对乡村的真诚理解,再好的工具也只是冰冷的机器。无论是网络直播还是电商平台,都只是工具,真正的力量在于我们如何用这些工具去传递乡村的温度与故事,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连接,只有让城市看见乡村的真实价值,让乡村找到自信的表达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肖艺虹
“茶香满千官,直播促发展” 助农行动,则让我感受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活力。千官镇的茶山云雾缭绕,一片片茶叶承载着村民的希望。为了做好直播带货,我们提前走访茶场,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过程。当镜头对准嫩绿的茶叶,当茶农讲述着与茶相伴的故事,屏幕上不断滚动的订单让我们欣喜不已。老板看着直播里不断上涨的销量,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们这大山里的茶,能被这么多人知道。” 那一刻,我明白了助农不仅是帮他们卖出茶叶,更是让他们看到家乡产业的希望。我们还尝试将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设计了 “茶山研学路线”,希望能让更多人走进千官镇,感受这里的茶香与风情。
——韩子康
这次参与“百千万工程”三下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面对一切未知和充满好奇,在直播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从“零经验”到“小有心得”的成长。初次面对镜头时,大家紧张生怕说错话,彼此互相帮衬垫话,再到逐渐学会如何介绍产品、轻松与观众互动,各种小剧场信手拈来。永远可以坚信,无论说什么,总会有人接话。我觉得一个人最有魅力的时候,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波三四五六七八折,一边摸索一边解决,每件事最终都被我们一一攻克,恰巧都是很有魅力的人!大伙处理问题时都显得格外帅气!还有村民们的热情和团队协作的默契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年轻的力量,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
——朱万婷
作为此次三下乡助农直播组的一员,亲历郁南县千官镇天祥茶园,感触尤深。踏入茶园,青山绿水,茶香沁脾,瞬间就理解了“好山好水出好茶”的真谛。亲眼见证茶农们指尖翻飞,匠心揉捻,那份对土地的敬畏与专注,着实令人动容。
我们主推的“黄皮茶”更是郁南特色智慧的结晶。直播中,我们不仅展示茶叶的醇厚甘爽,更着重讲述了当地如何巧妙融合当季新鲜黄皮的酸甜果香。看着屏幕那头观众对这款独特风味的热情反馈,听着茶农们因订单增加的开心,所有的筹备疲惫都化作了值得!
这次直播,不仅是为千官好茶与郁南黄皮拓展了新的销路,更让我深切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的温度。我们用“科技”架起了城乡间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了大山里的珍宝和农人的坚守。助农,不仅是卖产品,更是传递一份希望与认可。能为这份事业贡献微薄之力,与有荣焉!
——黄吉坤
供稿 | 原泳乐
供图 | 邱贤耀、朱万婷
审核 | 姚凡 王煦 孟亚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