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号召,2025年7月4日至10日,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瓷语传薪火,青春筑乡情”社会实践团,深入河南省平顶山市、洛阳市基层一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创新采用“理论研习-工坊实践-社区传习”三维模式,聚焦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足迹遍布洛阳市文化馆、李学武牡丹瓷博物馆、唐三彩博物馆、古陶器工坊等6个实践点,累计服务基层群众、师生及游客530余人次,探索青年力量赋能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
系统研习:深挖技艺底蕴,筑牢传承根基
实践伊始,团队在洛阳市文化馆开展非遗技艺系统性研习。多位资深剪纸、皮影传承人进行现场技艺展示与讲解,团队成员运用影像与文字手段,完整记录了豫西剪纸的纹样寓意、皮影雕刻的繁复工序等核心工艺数据,为后续陶瓷研究建立横向参照。转战陶瓷专项领域,团队在李学武牡丹瓷博物馆,系统分析198件代表性现代瓷艺作品,重点解析牡丹纹样从自然形态向艺术符号的提炼与创新逻辑,拍摄核心纹样照片250余张;在唐三彩博物馆,则追踪研究47件修复文物的技术档案,整理完成12页釉料配方历史演变详表,并采集不同年代陶片样本30余份,为传统工艺研究留存珍贵实证资料。
工坊求真:拜师学艺悟匠心,体察守正与创新
带着理论积淀,团队于7月6日深入工坊沉浸式实践。在古陶器工坊,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董强峰为团队成员及同期学员带来深度体验课。董师傅娴熟演示手拉坯成型绝技,湿润陶泥在他精准的力道掌控下,于飞旋轮盘间幻化成匀称器型。“手是尺,心是秤,力道分寸全在指尖的感觉里。”董师傅的箴言道出传统匠作精髓。队员们亲身体验,在反复调整中克服陶泥塌陷难题,部分成功拉制出基础碗坯。同时,在李学武牡丹瓷工作室,团队成员在传承人指导下,精准把握力道塑出牡丹花瓣的灵动曲线与轻薄质感,并通过釉料配比实验,切身感受成分细微差异对呈色效果的显著影响,深刻理解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转化。
社区传新:青春赋能“最后一公里”,播撒文化种子
实践成果最终落脚于服务社区、回馈社会。在平顶山市矿工路小学,团队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设计差异化课程:低年级学生通过超轻黏土仿制牡丹瓷花瓣,感受泥土塑形的乐趣;高年级学生则参与“丝路陶器盲盒”互动,结合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探索古代陶瓷在文明交流中的历史角色,活动覆盖学生320余人。
同时,在洛阳市国宝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团队策划的“非遗进万家”宣讲,以“唐三彩古今演变”图片故事墙及牡丹瓷茶具、三彩镇纸等生活化文创实物展示,吸引150余位居民驻足。一位社区老人手持三彩镇纸感慨:“这花样是老底子的味道,做得更光亮实用了,看着就欢喜。”青年学子将非遗之美从展馆、工坊带入日常生活场景,有效激活了社区文化认同。
探索长效:校地协同育人才,续写传承新篇
本次活动不仅是暑期实践,更开启了校地协同育人的新篇章。实践团与国宝社区、矿工路小学达成实质性延续合作:在社区设立常设陶瓷非遗文化角并定期更新;为小学开发体系化陶瓷美育校本课程;团队开通新媒体账号“豫瓷新语”,持续分享实践成果与非遗知识,预计年度覆盖线上线下受众超5000人次。带队教师李波表示:“此次三维实践模式,引导青年学子从认知、到认同、再到传播,实现了非遗传承与青年成长的双向赋能。它不仅为探索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高校方案,也为地方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讯员:李知萌 摄影:张书瑜 杜彦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