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燎原志-沪苏青衿”社会实践团队赴上海、徐州红色景点调研活动纪实

2025-07-29 00:18 来源:中教网    阅读 1.3千
45
分享

上海篇:石库门·龙华魂——初心之城的信仰对话

在历史长河中,有些灯火穿越黑暗,却愈燃愈明。7月1日至3日,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24级“燎原志·沪苏青衿”实践团队以“溯源红色起点,赓续抗战精神”为主题,奔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与四行仓库等地,在初心与硝烟之间,完成一次向先辈的敬礼。

Part 1 南京龙华烈士陵园纪念馆

7月1日中午,实践团队抵达龙华烈士陵园。四排挺拔青松如持枪哨兵,邓小平题写的“龙华烈士陵园”六字苍劲厚重,将肃穆之感压进胸口。纪念碑上“丹心碧血为人民”七字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江泽民1990年的题词穿越三十余载依旧滚烫。大理石浮雕的烈士群像目光坚毅,让人不由放轻脚步。移步纪念馆,昏黄灯光下,“龙华二十四烈士”的镣铐、血衣、遗书依次铺陈,照片里年轻的脸与冰冷刑具并置,像无声的雷。诗句“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悬于展墙,读罢只觉心跳与历史同频。

Part 2 中共一大会址

7月2日下午,团队走进黄陂南路374号石库门。青砖斑驳,木门吱呀,仿佛1921年的风仍在穿堂。18平方米会议室按原样摆放:长桌一盏旧台灯、十几把木椅、一只缺口的搪瓷茶杯,便是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创业者全部“家当”。泛黄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静静躺在玻璃柜里,纸页卷曲却锋芒不减。移步纪念馆,巨幅油画《星火》从石库门延烧到万里河山,与两侧“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大板块交织成一条时空隧道。我们驻足在一大代表群像前,看毛泽东、董必武等先辈目光如炬,耳畔似有低沉而坚定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每一件文物都是压舱石,提醒我们:初心一旦写就,便需用一生作答。

图一  王淦民拍摄

Part 3 淞沪会战纪念公园

离开石库门,团队步行至淞沪会战纪念公园。夕阳下,“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主题雕塑以断裂的钢轨为骨、橄榄枝为冠,静默却震耳。警世钟旁,一位老者正给孩童讲述“八百壮士”,稚嫩的脸与斑驳的钟面同时映入镜头。我们沿林荫小径缓行,脚下落叶沙沙,似与远处苏州河的涛声合奏——昔日炮火与今日鸽群同框,和平的重量在这一刻有了形状。

图二  王淦民拍摄

Part 4 四行仓库纪念馆

7月3日中午,四行仓库西墙在烈日下更显苍劲。弹孔如麻,像一部刻在混凝土上的抗战日记。馆内全息沙盘重现“八百壮士”昼夜鏖战:手榴弹在耳畔炸响、麻袋工事被子弹撕开的瞬间,时间被AI技术拉回到1937年。谢晋元家书在屏幕展开,“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字迹瘦劲,力透纸背。拾级而上,顶层平台正对苏州河,对岸高楼玻璃幕墙反射刺眼光斑,而脚下老墙依旧沉默。历史与当下在此对视:一面是弹痕,一面是霓虹;一面是血与火,一面是歌与舞。我们伸手触碰粗糙墙面,指尖传来微微的凉,那凉意顺着手臂一路爬进心里,化作一句无声的誓言: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徐州篇:运河浪·台儿庄——血火之地的家国回响

在历史长河中,有些名字被风尘掩埋,却永远熠熠生辉。7月19日,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24级“燎原志·沪苏青衿”实践团队以“溯源抗战历史,赓续家国情怀”为主题,奔赴徐州卧龙泉抗战纪念地与枣庄台儿庄战役纪念馆,在硝烟与血色之间,完成一次向先辈的敬礼。

Part 1  卧龙泉抗战纪念地

上午九时,阳光炽烈,队员们抵达卧龙泉。全国唯一的八路军运河支队纪念馆静卧微山湖畔,青砖灰瓦,松柏环绕。推开木门,一股带着尘土味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展柜中,一支锈蚀的驳壳枪、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军衣、一张被汗水浸透的借粮条,都在低声讲述八年间运河支队如何在津浦铁路与微山湖之间神出鬼没、截军列、拔据点。巨幅油画《夜袭韩庄》与等比蜡像结合:战士猫腰匍匐,枪口映出暗红火舌;马灯昏黄,照亮一张张年轻而决绝的脸。耳边仿佛响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的旋律,队员们却泪湿眼眶——原来,铁道游击队家喻户晓,而同样用血与火书写传奇的运河支队,却少有人知。走出展馆,阳光依旧灼人,大家却自发列队,向无名烈士纪念碑深深鞠躬,碑上“青山埋骨,浩气长存”八字在汗水中愈发滚烫。

Part 2  台儿庄战役纪念馆

午后,车队沿京杭大运河南下,驶入台儿庄古城。1938 年春天的枪炮声早已随运河水远去,唯有纪念馆前三十八级台阶仍把那段血与火高高托起——一级一年,直至 1938。二十四根擎天立柱撑起白色天棚,如二十四道脊梁,托举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尊严。

进馆后,灯光骤暗,仿佛瞬间坠入战火。第一展厅“血战台儿庄”用一面长达 30 米的弹孔墙抓住所有目光:每颗弹头都嵌在青砖里,像时间遗落的牙齿,咬合着当年的惨烈。玻璃地面下,成堆的弹壳与残刃在脚下咔咔作响,提醒着我们“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第二展厅“家书抵万金”里,一封李营长写给新婚妻子的绝笔信被投射在半空:“如吾战死,勿念,但愿山河无恙。”字迹因血迹晕染,却力透纸背。队员们静默伫立,只听见相机快门与心跳同频。

沙盘剧场《巷战》将记忆推向高潮:投影与实景交错,士兵跃过断墙、妇女运送弹药、少年举灯指路……枪声、呐喊、爆炸在耳膜轰鸣,尘埃与火光扑面而来。当灯光复明,不少人眼眶通红。

离馆前,大家来到“胜利之门”。夕阳穿顶而下,将每个人的影子拉得修长。我们把手贴向门壁,仿佛与1938年那些同样年轻的掌心重合——他们用血肉守住城门,我们以青春守护和平。

图三  周锦翔拍摄

结语

从微山湖畔到运河故道,从无名碑到弹孔墙,一天的行程把“家与国”写得铿锵有力。历史并未远去,它在锈枪、家书、弹孔里呼吸,也在我们滚烫的泪与汗里延续。返程车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运河的风拍打车窗,像一句嘱托:勿忘,勿负。我们必将把今日所见所感带回校园,化作砥砺前行的火种,用青春之我续写盛世中华,告慰那些永远年轻、永远挺拔的身影。(通讯员:李文豪,张之恒,郭明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