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宁职大“戎途新程”团队走进宁波教育博物馆 探寻退役学子职业路径

2025-07-28 14:08 来源:中教网  应奏飞 刘成龙   阅读 1.2千
40
分享

中教网7月28日讯(通讯员 应奏飞 刘成龙)近日,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戎途新程,筑梦启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宁波教育博物馆,以 “从英才足迹看职业适配”为线索,结合退役复学学子特质,探寻生涯规划与就业适配的实践逻辑。从“糖丸爷爷”顾方舟的科研坚守到屠呦呦的创新突破,从李惠利的教育情怀到虞仁荣的创业远见,团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为退役学子提炼职业发展智慧。

科学家展区:科研精神中的能力迁移密码

“屠呦呦团队 191 次实验才成功提取青蒿素,这种‘啃硬骨头’的韧劲,和退役军人‘攻坚克难’的特质高度契合。”在科学家展区,团队成员围着屠呦呦的实验手稿讨论。展柜中,从她查阅古籍寻找灵感的笔记,到团队协作的实验记录,清晰呈现“传统智慧+现代科技+团队协作”的成功逻辑。团队成员徐伟豪感慨:“就像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培养的应急处置能力,回到校园后可以迁移到公共服务、健康管理等领域,关键是找到‘军事素养’与‘职业需求’的结合点。”

“糖丸爷爷”顾方舟的展区同样发人深思。玻璃柜里,他瞒着家人让幼子试服疫苗的照片旁,摆放着覆盖全国的疫苗接种分布图。“这种‘敢担当、能落地’的精神,对退役学子的职业发展太重要了。” 团队成员黄冬梅说。她注意到展牌细节:顾方舟团队在云南山区扎根八年,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惠及全国的公共卫生成果,这与退役军人“从军营到社会”的转型路径高度相似,“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培养的环境适应力、资源统筹力,完全可以转化为乡村振兴、项目执行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宁波教育博物馆“甬籍著名科学家”互动展屏前浏览科学家事迹

实业家展区:创业初心里的优势聚焦逻辑

实业家展区里,李惠利先生1987年捐资兴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原李惠利中专)的奠基石,与他在香港创办钟表企业时的账本并列陈列。“从‘钟表大王’到捐建职业院校,李惠利先生始终立足自身优势,这对退役学子的职业定位很有启发。” 黄莹说,“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积累的设备维护、流程管理等经验,可聚焦精密制造、生产管理等领域,把军营里的‘精益求精’特质转化为岗位竞争力。”

虞仁荣展区中,这位从镇海中学走出的企业家,将半导体领域的深耕经验延伸到教育慈善,其“专注核心领域、兼顾社会价值”的路径引发团队讨论。“退役学子创业时,也可借鉴这种逻辑——比如在服役期间参与过安全保障工作的,可聚焦安全服务行业,既发挥优势,又能创造社会价值。” 团队指导老师应奏飞补充道,“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积累的团队管理、协调沟通能力,既能服务职场,也能通过公益活动反哺社会,形成良性循环。”

▲图为团队成员在宁波教育博物馆参观学习

实践启示:英才智慧导航职业规划

走出博物馆时,团队梳理出核心启示:从科学家身上提炼“专注深耕+团队协作”的能力模型,退役军人要找到“军事素养-职业需求”的转化接口;从实业家故事中总结“优势聚焦+社会价值”的发展逻辑,结合服役经历明确职业锚点;从教育发展规律中归纳“适应变化+锚定需求”的适配法则,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需求。

“屠呦呦的科研坚守、虞仁荣的创业远见,本质上都是‘在擅长领域创造价值’。” 应奏飞说,“退役学子要珍视军营赋予的独特优势,像甬籍英才那样,在职业赛道上找准定位、持续发力。”

据悉,团队将把此次探访成果与前期调研结合,完善《退役复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指南》,助力退役学子在职业道路上扬帆远航。

撰文 | 应奏飞 刘成龙

图片 | 张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