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茶香里的乡村振兴密码——安徽财经大学黄山茶产业调研纪实

2025-07-28 11:07 来源:中教网    阅读 3.5千
115
分享

一场茶山上的青春对话

2025年7月,黄山茶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由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文学院、金融学院和统数学院等16名师生组成的调研团队,在朱道才教授带领下,深入黄山茶乡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他们行走在云雾缭绕的茶山间,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用专业视角解码茶文旅融合的发展密码。

图1为安徽财经大学实践团在猴坑村的合照

古诗里农庄的生态启示

调研首日,团队来到太平猴魁核心产区的古诗里生态农庄。这里不仅是茶叶生产基地,更是一个生动的生态课堂。 农庄负责人崔军捧起一抔黄土:"看这'一岩二砾三沙土'的结构,这就是黄山茶的基因密码。"团队成员惊讶地发现,看似贫瘠的土壤里,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微量元素。
在红茶加工区,崔军分享了他对农业现代化的思考:"我们曾尝试引入物联网溯源系统,但受限于生产规模和环境因素未能持续。优质的农产品是大自然最珍贵的礼物,其价值远非标准化工业品可比拟。"这番话引发了团队对生态农业价值的深入思考。

图2为古诗里负责人崔军与朱道才教授在后山茶园调研

九鲤茶业的融合之道

"茶道即人道"——这是九鲤茶业创始人狄科的经营哲学。在这里,传统茶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沉浸式茶艺表演。茶香袅袅中,古典音乐、诗词朗诵与茶道完美融合,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更令人称奇的是,企业通过开发"古罗沉香"等创新产品,将茶叶生产周期延长至全年,并衍生出茶餐、茶艺培训等多元业态。

"产业是躯体,文化是灵魂。"狄科的话让同学们明白:乡村振兴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

图3为朱道才教授与九鲤创始人狄老师的交谈画面

猴坑村的现实困境

走进"中国美丽乡村"猴坑村,光鲜称号背后的发展难题逐渐显现。村会计李老师给出一组令人忧心的数据:茶农平均年龄超50岁,年轻人外流严重;虽然人均茶叶收入达5万元,但扣除高昂的人工成本后所剩无几。更棘手的是,茶旅融合程度低,民宿淡季门可罗雀,新兴的直播带货收效甚微。 站在村口的古茶树下,团队成员陷入了沉思:如何让美丽乡村真正"美"起来?

图4为实践团队访谈猴坑村的会计李老师

新明乡的破局尝试

在新明乡政府,团队看到了基层的探索与实践。"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猴坑村主干道拓宽了,码头建成了,旱厕改造完成了。但工作人员也坦言发展中的无奈:生态红线的限制让一些项目不得不搁置,550万元的"茶机大院"至今仍在规划调整中。"我们正在尝试以工代赈,开展技能培训。"工作人员的话让团队看到了基层干部的智慧与担当。

图5为实践团采访兴明乡干部

问卷调研:直面乡村发展的多元诉求

在多日走访中,团队同步开展村庄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梳理出三大核心诉求:产业层面,企业和村民期待政府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规范,解决“优质不优价”“同质化竞争”问题;民生层面,希望完善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解决老年人就医远、儿童上学难等问题;文旅层面,希望开发特色体验项目,让旅游业赋能经济发展。

图5为团队成员走访村民家中

茶香里的中国答案

当夕阳为茶山镀上金边,调研团队踏上归程。背包里的茶样散发着幽幽清香,相机里存满了茶农的笑脸,笔记本上记满了鲜活的案例。这一周的茶乡之行,让这群年轻人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脉搏。黄山茶产业的探索,其实是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如何让传统与现代相融,让保护与发展共生。车窗外的茶山渐行渐远,但团队成员知道,这场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茶样和资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让茶香里的中国智慧助力更多乡村走向振兴。(刘晰 江俊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