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踏迹沂蒙,薪传初心:访红色沃土悟沂蒙魂,融智能技术传时代情

2025-07-28 16:43 来源:中教网  金凤桐 王冰棽   阅读 8.0万
分享

中教网7月28日讯(通讯员 金凤桐 王冰棽)为深度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密码,精准传播沂蒙红色文化,2025年7月,临沂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踏迹沂蒙・薪传初心”实践团队于暑期踏访沂蒙大地,足迹遍及沂南县、莒南县、沂水县、平邑县及费县,聚焦其当代传承路径与时代价值,扎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

循赤迹:溯精神根脉

在山东省政府旧址,队员们从抗战文物中感受到“党群同心”的力量,看到今日的繁荣,更体会到团结的分量;山东省青年革命运动史展馆里,先辈与当代青年的故事交相辉映,让青春使命的传承更加明确;西墙峪红色纪念馆中,支前农具承载的奉献精神与如今的志愿热潮相互呼应,善意的延续清晰可感;沂蒙精神历家寨展览馆内,“愚公移山”的坚韧与当下的创新活力融合,队员们的信念在共鸣中更加坚定。

沂蒙精神所蕴含的“军民情深、无私奉献”内核,彰显了党群同心的历史温度、青年力量的时代价值、民众奉献的精神底色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沉浸式体验让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唯有将精神传承嵌入实践肌理,方能让这股“有史可依”的力量真正成为照亮前行之路的火炬。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摩五四运动的历史场景 葛俊彤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西墙峪的脱贫道路 葛俊彤 供图

凝静思:汇众行星火

在沂水革命老区,队员们在村中走访调研,听村中的老人慢慢讲起当年的红色往事。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藏在岁月里的赤诚,让沂蒙文化中最动人的部分变得可触可感。转至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实践团成员聚焦数字技术活化历史场景、红色文化智能化传播等方向,向讲解员展开深问。讲解员援引实例细致拆解,既理清了红色精神的源流,也让团队触碰到了沂蒙精神的当代脉动。

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那些关于沂蒙的故事与细节缓缓铺陈,让原本模糊的文化印象变得清晰可触。这场走访与对话,不仅让历史故事跳出平面叙事、化作立体共情,更让成员们真切触摸到沂蒙精神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对其当代传承的深刻内涵有了远比初见时更为透彻的体悟。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讲解员交流 葛俊彤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西墙峪村老人交流 葛俊彤 供图

续薪火:耀万众心光

在平邑县林业发展中心,实践团向当地工作者讲述沂蒙精神:烽火中“军民共饮一瓢水”的同心,是如今护林协作的根;支前队伍踏石而行的坚韧,是当下造林深耕的底色。历史与现实交汇,让红色基因在绿色中更鲜活。转至沂南红嫂家乡,团队以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为引,用最朴实的话向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们介绍沂蒙红嫂的精神内涵,让“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红嫂精神扎根在童心中,为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注入了清澈而持久的力量。

沂蒙精神的传承,在实地走访的体悟与宣讲互动的传递中延展。宣讲不是简单的话语传递,而是让精神从历史走向当下,在童真的认知里埋下种子,在教育的实践中校准方向。它让不同角色在同一份价值共鸣中,成为精神传承的共同参与者,让这份力量既滋养成长,也照亮前行的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林业发展中心进行宣讲 葛俊彤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葛俊彤 供图

“踏迹沂蒙·薪传初心”三下乡实践中,团队借智能技术为沂蒙红色文化注入活力:靠沉浸体验打破壁垒、借云端传播实现破圈,这类数智新方式让红色故事突破时空束缚,在校地联动中扎根生长。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科技是传承的新脉络,青春是创新的火种。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怀揣对红色精神的敬畏深耕专业,让青春力量与文化传承共振,让沂蒙精神借数智新途燎原四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