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锤炼过硬本领,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自6月27日起,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团委志愿服务队19名师生奔赴萍乡市东源村、小枧村、山口岩等地,开展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为精准对接基层健康服务需求,广泛普及乡村健康知识,切实提升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6月27日,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团委“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来到第一站——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东源村。队员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展爱心义诊、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宣讲等活动。
在东源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队员们携带专业设备,认真为当地村民测血压、血糖,耐心细致地询问每位村民的既往病史与用药情况。为了更好地贴近村民,考虑到大家的语言习惯,队员们用亲切的萍乡话与其交流,并针对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给出科学且实用的建议。面对村民提出的各种疑问,队员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用语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常用表达,解答得既生动又易懂,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与纷纷点赞。
为了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志愿队队员通过PPT演示、案例解析、模拟实操等形式,开展“沉浸式课堂”向村民们普及急救知识,系统讲述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提升村民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志愿队成员借助模拟人道具,详细向村民们讲述了心肺复苏流程,并通过现场实操演示,直观的向村民们展示了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关键步骤,强调了按压位置、频率和深度等细节的重要性。
在实践操作环节,志愿队成员们对每一位村民给予了一对一对指导,耐心纠正村民们不规范的姿势动作、提醒心肺复苏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村民王阿姨在完成操作后激动地表示,终于学会了这项实用的急救技能,以后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心里就更有底气去施救了。
志愿队成员以专业且易懂的表达方式为村民们系统讲述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科学原理。通过针对婴幼儿、儿童和成人等不同年龄段,分别讲解对应的急救方法。现场演示详细操作时,着重介绍了操作过程中的关键要点,如施救时的站位、手部的姿势、用力的方向和力度等,助力村民们在紧急时刻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方法,成功挽救生命。
校团委体育部廖鸿
在“三下乡”的征程中,这段经历如同一本厚重的成长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沉甸甸的收获。在教授村民们心肺复苏术的现场,我耐心的将每一个操作步骤都细致地演示给他们看。看到村民们从最初的生疏拘谨,到勇敢地伸手尝试操作,我真切感受到,这些急救知识就是守护生命的坚实盾牌。通过这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要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的信念。未来,我将坚守初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我愿化作一颗小小的石子,为乡村健康事业这片广阔的天地添砖加瓦,让更多的村民受益于科学的健康知识,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校团委秘书处胡辛曼
在这次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以急救知识宣讲者的身份,为村民讲述海姆立克急救法,望着那一双双专注且充满着探索的眼睛,我意识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健康普及课,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能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突发意外时实现自救,能在家人遭遇危险时伸出援手,甚至能在街头巷尾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施以援救,为他们带来生的希望和转机,这也许就是三下乡急救知识宣讲活动所蕴含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应积极行动起来,把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切实行动。用我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为社会发展贡献出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磅礴力量!
在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队成员们积极投身其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践能力,他们满怀热忱,用爱守护村民健康,用心感悟民生温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