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传承文脉,点亮乡土 —— 长大学子探寻乡村振兴里的非遗密码

2025-07-26 12:21 来源:中教网  余浩然   阅读 206
7
分享

7月16-7月19日,为探寻红色基因传承路径、非遗发展现状及产业振兴实效,长安大学“踏寻红迹承初心,深耕乡土促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宁夏同心县探访非遗传承人,围绕“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传承”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如何让“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图为团队实践成员合影。 杨晨 供图

从炕头到心头:农民画炕围画的守艺之路

炕围画里的山水花鸟,曾是农家炕头的寻常风景,如今在乡村文旅的东风里,成了吸引游人驻足的文化符号,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实践队员们来到文化艺术馆拜访农民画炕围画传承人田坤老师,观摩作品。在田坤老师的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现代炕围画的创作既扎根于红色故事、生产劳作、风土人情等本土文化土壤,又融入现代年画、国画技法,从而在色彩运用、造型语言与叙事内容上实现突破性拓展。这种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型,不仅开辟了炕围画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更构建起传统技艺继承与创新的长效机制,其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为炕围画非遗传承人介绍作品。马嘉婷 供图

从指尖到心间:剪纸艺术的传艺之途

剪刀下流转的剪纸纹样,从窗花贴到了文创产品上,既守住了传统的根,也为乡亲们辟出了增收的路。非遗传承人田彦兰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本地剪纸文化的薪火,将红色精神的厚重、日常生活的烟火等都化作剪刀下的线条,将当代美术的造型手法融入创作,让剪纸有了更丰沛的故事情感表达。她通过建立非遗工坊,将剪纸技艺转化为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同时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主题文创,让精神图谱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产品,诠释古老剪纸的当代创新和时代气息。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剪纸非遗工作坊。杨晨 供图

从竹间到坊间:手工编织的承艺之脉

编结的绳线在巧手里缠绕,不仅编出了吉祥寓意,更编起了乡村产业的网。走进手工编织的小木屋,钩针编织的杯垫、精美的龙凤呈祥作品、彩线缠成的挂饰……把文化传承的生机都织进了纹路里。非遗传承人尹学春老师用手中的毛线编织出五彩斑斓的生活,也编织出属于自己与乡亲们的幸福未来。她用彩线穿起教学、创作与增收,创造性地推出了草编手编技艺,巧妙地将家乡元素、乡土情怀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用订单式生产架起产销桥梁,带领乡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指尖的创作直接走进市场。随后实践成员在尹学春老师团队的指导下尝试进行创作,感受编织魅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体验编织介绍非遗作品。马嘉婷 供图

守护非遗瑰宝,赓续文化根脉,是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炕围画、剪纸、手工编织走出陈列、融入生活,既能化作文旅增收的活水,又能凝聚乡愁、厚植家园情怀。守好这脉传承,乡村振兴便有了文化魂和持久力。

(杨晨 马嘉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