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23日讯(通讯员 郭乐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7月19日,长安大学“道通边疆·籽聚同心”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以赠旗举行升旗仪式 感悟边境 “家国重量”
实践首站,团队来到一八五团一连。一八五团一连作为“西北边境第一连”,多年来始终坚守在祖国西北边陲,升国旗不仅是日常仪式,更是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保家卫国”信念的传承。当清晨的阳光洒满边境连队,在西北边境第一连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实践队员用沙勒克江·依明赠送的国旗,进行了一场庄严的升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实践队员列队肃立,注视着国旗升至顶端。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守护的意义,在国旗升起的瞬间体会到“家国”二字的重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西北边境第一连纪念馆前举行升旗仪式 涂尹豪摄
参观西北边境第一连纪念馆 聆听兵团戍边故事
升旗仪式后,实践团队走进西北边境第一连纪念馆。馆内的老照片、旧农具、戍边日记等展品,无声诉说着一八五团的发展历程。上世纪60年代,第一代兵团人告别家乡,在戈壁荒滩上开荒种地、植树固沙,用双手在“风头水尾”的不毛之地建起家园。“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牛羊”,这就是西北之北戍边战土世代守护祖国边防的真实写照。他们一边生产,一边巡逻,用生命守护边境线的安宁。在“抗洪守土”展区,1988年洪水来袭时,兵团人用身体筑堤、守护国土的故事,让不少队员红了眼眶。讲解人员是一位军垦后代,她告诉大家:“‘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这就是刻在一八五团人骨子里的精神。”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西北第一连纪念馆 涂尹豪摄
▲图为实践队在纪念馆前合影 贾则楠摄
重走戍边巡逻路 边境碑前宣誓告白祖国
实践队沿着戍边员日复一日的巡逻路线,踏上了用脚步丈量祖国边境线的巡边之旅,来到了坐落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的“西北之北”。矗立的标志碑上镌刻着祖国的版图,以陕西泾阳县永乐镇作为中国陆地的地理中心,地处哈巴河县边境线的一八五团一连驻地,是距离中国地理中心点最远的地方。这里是中国最西北的一片国土,沙漠的尽头是国土的尽头,国境线对面是哈萨克斯坦。
▲图为实践队员重走戍边之旅 涂尹豪摄
站在标志碑前,眺望远处哈萨克斯坦的广袤草原,队员们感悟到,课本上的“中国西北”是一个地理概念,来到这里才明白,它是具体的土地、鲜活的人,是一代代人用坚守写成的故事。同学们在行走中理解“奉献”与“担当”,对兵团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有一种安全,叫我在中国;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有一种告白,叫我爱你中国!”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在纪念碑前庄严宣誓,表达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
▲图为实践队员在“西北之北”观景台远眺哈萨克斯坦 涂尹豪摄
▲图为实践队员在“西北之北”中国版图前宣誓 涂尹豪摄
实践队员在沙漠中艰难行进,黄尘蔽日、风沙粗粝,由6座沙岗组成的带状沙丘广袤无垠。实践队员们在攀爬过程中,用树枝在沙坡上写下了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愿。登上沙山顶极目远眺,阿尔泰山巍然屹立,风吹沙粒发出的奇妙声响久久萦绕耳边,边境线上的苞米小麦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像是歌颂着戍边人代代坚守的无私奉献。
撰文 | 郭乐萱
图片 | 涂尹豪 贾则楠
审核 | 刘亦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