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7日讯(通讯员 程仁熙) 为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将自身专业技能融入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7月初,东南大学甘露筑梦实践团和南京林业大学乡村振兴实践团携手,前往淮安市淮安区、黄码镇甘露村、盱眙县陡山村开展“同绘美丽乡村·共话振兴之路”社会实践。
[第一站] 周恩来纪念馆:继承总理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淮安市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实践团首先前往了周恩来纪念馆,深情回顾了周恩来总理宵衣旰食、勤政为民的人民情怀和极端负责、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周恩来铜像前,实践团的成员们还重温了誓词,决心以实际行动继承总理精神、扎根服务人民。
▲实践团成员重温誓词。程仁熙供图。
[第二站] 黄码镇甘露村:关爱留守儿童,共绘美丽乡村
在前期调研中,实践团发现:甘露村现有人口不多,比重较大的为儿童(且多为留守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村落整体发展与建成美丽乡村仍有差距。立足这一调研结论,实践团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实践帮扶:关爱留守儿童、乡村助老服务、共绘美丽乡村。
AI启蒙与陪伴——点亮留守儿童求知火花
在关爱留守儿童环节,博士研究生彭亚斌同学结合专业所学,带领小朋友们体验了DeepSeek、文生图等AI技术的魅力,并生动描绘了其背后的原理,同时结合AI换脸技术进行了网络安全教育和反诈宣传;硕士研究生聂韵琦同学以“青少年电子设备科普”为主题,向甘露村青少年介绍了百词斩、小红书等实用的生活和学习软件;在“阅读陪伴”环节,实践团成员陪伴留守儿童阅读少儿读本,带领他们认字、组词、识句。
▲图为实践团开展AI体验和青少年电子设备科普。程仁熙供图。
乡村助老服务——跨越“数字鸿沟”
随着智能手机进入千家万户,“微信转账”“视频电话”“刷短视频”“网上购物”等成了许多中老年人在使用手机时的常见问题。在乡村助老服务环节,实践团成员以“演示教学+一对一答疑”的形式,一步步帮助甘露村的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中微信支付、微信视频电话、抖音、网络购物等常见功能的使用方法。各位居民朋友们积极参与互动,拿出自己的手机向实践团成员实践团成员提出了不少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图为实践团向老年人进行智能手机教学。程仁熙供图。
共绘美丽乡村——画笔连接美好未来
在共绘美丽乡村环节,实践团成员与甘露村留守儿童们拿起多彩画笔,在白纸上共同绘制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勾勒宜居幸福远景;实践团成员们还参与了甘露村墙绘设计与绘制。宜居的环境、丰收的果园、欢乐的笑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一幅幅美丽乡村手稿跃然纸上。
▲图为实践团和孩子们共绘美丽乡村。程仁熙供图。
[第三站] 盱眙县陡山村:深耕产业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陡山村作为盱眙县下辖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近年来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经济培育,着重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实践团一行先后走访调研了黄桃种植基地、林场、新四军后勤基地旧址等地,陡山村主任姜传军对实践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据姜主任介绍,陡山村近年以“黄桃采摘”“生态经济”“旅游建设”三大产业互补贯通,成为乡村振兴样板。实践团以这3条主线分别展开调研。
黄桃经济——从“田间劳作”到“产业富民”
实践团首先来到了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淮安(桃)推广示范基地。参观黄桃基地过程中,姜主任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黄桃的不同品种,以及种植采用的关键技术。实践团成员们走进田间地头,亲手体验了黄桃采摘等系列工作,浸透的汗水让成员们切实体会到了农民劳作背后的辛苦。
▲图为实践团调研陡山村黄桃种植基地。冀艳利供图。
据当地村民介绍,黄桃套袋每个成本7分钱,有农户单日收入超1300元。实践团通过亲身体验,切身感受到特色产业的活力,深化了对“产业富民”的理解。同时了解到,黄桃园采用承包制经营模式,既提升产品附加值,又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生态经济——绿色发展的“陡山样板”
实践团通过调研问卷形式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行调研。结果显示,陡山村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高。据了解,陡山村自1976年起就提出建造林场,十八大以来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荒山上种植上经济树木,落实多项经济共同发展,不过度开发,贯彻落实绿色文明发展。
▲图为实践团陡山村展开产业调研。冀艳利供图。
实践团成员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自身专业所学,向陡山村民介绍了遥感计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村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使用现代专业知识助力当地发展。村民反馈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难点,实践团表示将持续优化技术,加强技术在基层服务中的转化运用。
红色印记——把革命故事转化为乡村品牌
实践团还参观了新四军后勤基地旧址。实践团成员们在旧址内认真观摩历史文物、复原场景,聆听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故事,深刻体会到传承红色基因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陡山村整合旧址、毛竹园等资源,打造了环境优美、内涵丰富、多维体验的旅游建设产业,将红色印记化为金色名片。
▲图为实践团合影。程仁熙供图。
本次社会实践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充分将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同当地村情农情相结合,探索了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林业遥感等技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应用,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一线、观察国情民生的生动写照。在未来,实践团队将认真总结实践调研经验,带动更多青年投身乡村建设,共绘民富村美新图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