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锡院学子破题青年婚育困境 法理人情共绘新型婚育观念

2025-07-20 22:37 来源:中教网  张茵文、王一然   阅读 1.1万
361
分享

中教网7月20日讯(通讯员 王一然) 为聚焦当代青年婚育困惑,引导青年树立理性平等的新型婚育观念,2025年暑假期间,无锡学院“她”权益社会实践普法小分队围绕“法律视角下青年婚育观研究”主题,立足青年群体实际需求,以法律赋能为核心,将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先后深入无锡市妇联、苏州苏相律师事务所、江苏众勋律师事务所、苏州市国香园社区、圆融商场CP心动研究所及无锡市三阳广场等地开展活动,通过系统调研、普法宣传等举措,力求破除青年婚育焦虑,为解决当代青年婚育困境贡献力量。


问题聚焦:三重枷锁困住当代青年

7月2日,无锡三阳广场街头采访中,房贷、育儿成本被反复提及,网络暴露的负面案例加剧婚育观望情绪。“结婚生育是可选项而非必选项”成为主流回答,折射出当代青年对个体选择权的珍视与传统观念的深刻变迁。

▲图为团队成员在无锡三阳广场进行街头采访。张茵文 供图

团队深入法律服务机构,探寻法律实务中的婚育枷锁。苏相律师事务所顾东林律师表示:“抚养权争夺中女性常处弱势,家暴受害者因社会干预程度不高而维权艰难。”谈及新型风险,他警示非婚同居的财产隐患与单身生育面临的户籍、抚养成本等现实与法律困境。

▲图为队长采访顾东林律师。袁玮豪 供图

妇联专家与团队还关注到心理困境。“渴望爱情,但想到彩礼纠纷、育儿责任就退缩。”这样的剖析引发团队关注。无锡市妇联四级调研员邓丽洁指出:“当代青年既期待亲密关系,又缺乏经营深度关系的实践智慧;既缺少一见钟情的勇气,又缺少日久生情的耐心。”


深度解码:撕裂背后的三重根源

团队负责人张茵文在分析收集的问卷后指出,92%青年认同“婚育是可选项”,但其中68%不清楚法律赋予的选择保障。江苏众勋律师事务所郑见涛律师在研讨会上印证了这个发现:“当自主选择权遭遇法律认知空白,必然催生群体性焦虑。”

在国香园社区普法现场展示的维权案例,暴露出更深层机制短板。靖某霞产假津贴纠纷案中,企业违法成本仅需补足差额;家暴受害者陈女士的遭遇更揭示系统梗阻:“报警后要做伤情鉴定,申请法律援助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申请保护令得去法院,前后跑了五个部门。”

无锡市妇联四级调研员邓丽洁则点出心理症结:“恐婚本质是爱的能力缺失。”团队发现83%的恐婚群体存在“责任恐惧症”,既渴望亲密关系又抗拒权利义务绑定。这种心理机制与法律保障的脱节,构成当代婚育困境的深层矛盾。

▲图为⽆锡市妇联领导与团队成员们进⾏研讨。张茵文 供图


破题之道:三位一体协同攻坚

青年自身需知晓法律对婚姻生育的保护,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青年女性亟需补上法律意识课,清晰了解劳动权益保障与婚姻家庭中的权利义务,掌握维权路径,比如,遭遇家暴时应立即报警取证,财产分割前注重证据留存等。

团队也深入基层社区进行普法活动。7月9日,在苏州市国香园社区普法课堂上,主讲人赖思希结合真实案例解析《民法典》关于婚姻撤销、彩礼返还、夫妻共同财产认定的条款,为青年筑起一道理性的防护网。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进行普法。张茵文 供图

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青年婚育观的塑造与权益保障需要构建一个长效、协同的社会支持网络。他们积极寻求与无锡市妇联和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的深度联动,将实践探索推向更系统、更具影响力的层面。市妇联四级调研员邓丽洁、家庭和儿童工作部部长王爱宏、四级主任科员王清杰等为课题研究把脉定向、献计献策。


未来展望:携手妇联构建长效支持网络

团队将结合妇联及律所的专业建议,更中立客观地调整问卷,继而全面启动优化后的大规模调研,扎实推进各项基础工作,展开深入调研。同时,团队将与妇联持续携手,构建引导青年树立科学文明、平等进步新型婚育观的长效机制,让研究从现象观察走向参与治理、影响未来,充分发挥青年力量与社会机构协同解决社会议题的作用。

▲图为无锡市妇联领导与团队成员们进行婚育观主题实地调研。张茵文 供图

团队深知,在青年婚育观的塑造中,需要“法与情”的融合之力,既以法律为盾筑牢权益保障的底线,又以情感为桥培育青年“爱的能力”,更以政策为引构建平等进步的婚育生态,让团队的努力真正成为破解青年婚育困境的一股坚实力量,切实推进新型婚育观的广泛传播与践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