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攀枝花学院文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麻陇探寻“麻陇共富果“

2025-07-15 17:14 来源:中教网  林熠 刘文玉 胡莉 赵李烨 万梦茜   阅读 6.7千
217
分享

近日,攀枝花学院文学院“攀枝抱榴语同心文化调查队”赴米易县麻陇彝族乡开展为期3天的三下乡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开展座谈、走进村民家庭等形式,体验当地特色文化,为当地村民送去知识与温暖,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之果:特色产业助增收

“醉美麻陇” 奶桑酒的醇香,源自米易县麻陇彝族乡马井村那棵传奇的 “奶桑王”。“这树可是我们的传家宝!” 村支书安刘浪抚摸着树干骄傲地说,“元末明初,我们的先祖安伏家土司从云南大理把它引种过来,如今 650 多岁了,是全国最老、最大的奶桑树,3.5 米的周长,得三人合抱呢。”

他指着枝头饱满的乳白果实笑道:“这果子甜得很,含糖量 40%,每年能收 1000 斤左右。我们舍不得浪费,掉下来的果子都用来酿酒,一年能出 20000 多斤。” 酿酒师傅沙马阿支接过话头:“这酒用彝族古法酿,不添一点杂料,喝着全是果子的甜香。”如今,这酒成了 “彝果” 品牌的招牌,正如安正华所说:“它不光是酒,更是我们彝家人守着古树、护着生态的念想。”

文化振兴之果:文化传承续根脉

麻陇的开拓史,是亚拉文化的诞生史。据亚拉文化传承人柴启富老人讲述,其先祖为云南永仁干树子的尼罗人,因追踪鸟类迁徙来到这片“阳光充足、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的秘境。彼时这里荒无人烟、森林密布,尼罗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开荒拓土,并将自身的语言、习俗、信仰根植于此,逐渐孕育出独树一帜的亚拉文化。“我已经把风俗习惯和来龙去脉整理出来了,接下来把语言文字弄完,我的任务就完成了。”柴启富老人的话语中,满是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只要我还在,就一定要把尼罗人的故事讲下去,让亚拉文化活下去!”

由当地人演唱的姆陇谣是当地彝族文化的鲜活载体,歌词中“男人们的歌声 女人们的思念”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情感,传唱间让彝族传统韵味得以延续,搭建起沟通桥梁,助力各族群众更好交流,同时为本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既守护了民族文化根脉,又促进了多元文化交融,为麻陇乡文化传承筑牢根基,推动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焕发生机。

民族团结之果:团结共富谱新篇

中心村团山堡彝族聚居地,是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至今已有150余年。百余栋传统民居呈圆形堡垒状错落分布,青瓦木楼与周边山林、梯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原生态的民族风情画卷。据当地记载,这里曾是彝汉杂居的家园,彝汉居民各占半数,随着时代变迁,不少汉族居民逐步迁居至县城及周边村镇,如今更凸显彝族聚居的文化特色。

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攀枝花学院文学院“攀枝抱榴语同心”实践团深入了解了麻陇彝族乡在产业振兴、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发展成果。从特色农产品带动增收,到亚拉文化、姆陇谣的代代相传,再到 “五花” 精神引领下的团结共富实践,麻陇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未来,麻陇乡将继续立足自身优势,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持续巩固民族团结成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 “共富之果” 惠及更多群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