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5年7月11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实践团于在宁波象山西周镇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为当地夏令营小朋友带来布偶缝缝乐和花草灯的制作课程。活动融合湖北汉绣、宁波金银绣及石浦鱼灯技艺,并特别讲述校友张瑜的奉献精神,将坚韧、感恩等品质融入手工教学,引导孩子们在针线穿梭与灯影交织中感悟文化传承。活动成为联结鄂甬两地的温情纽带,展现了大学生以文化自信服务社会的实践担当。
▲图为队员讲解象山非遗石浦鱼灯
2025年7月11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宁波市象山县暑假社会实践团,接连在西周社区教育学院开展了“山海引线·绣偶传心”主题布偶缝缝乐活动和“灯传瑜韵·草映初心”主题花草灯制作活动,为西周镇“西望候鸟”暑假夏令营带来了两节张瑜精神讲解和非遗制作的课堂。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组织大二学生赴宁波象山开展暑假社会实践,实践团分成了两组,分别带领当地暑假班的小朋友开展“山海引线·绣偶传心”主题布偶缝缝乐活动和“灯传瑜韵·草映初心”主题花草灯制作活动。本次活动以非遗文化传承为纽带,实践团讲解了湖北汉绣与宁波金银绣的技艺以及石浦鱼灯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并引导小朋友们将其融入布偶和花草灯的制作当中,为他们带来了一场充满创意与温情的文化体验。同时活动还特别纪念了华中农业大学的优秀学子张瑜,介绍了张瑜精神和服务队的来历,向同学们弘扬张瑜服务队的奉献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们介绍张瑜事迹
在花草灯制作课堂上,实践团队员先为小朋友们讲述了张瑜学长的英勇事迹,让他们体会到了张瑜精神坚韧与奉献的内涵。接着以故事为引,讲述明代胡大海借鱼群破敌的传说,介绍象山县石浦镇鱼灯的来历。实践团队员吴金枝为小朋友们讲解鱼灯的习俗:“正月十三挂鱼灯,能保平安迎丰收!”让孩子们都牢牢记住了“十三上灯,十八倒灯”的古老习俗。一盏盏鱼灯在光影间摇曳,仿佛讲述着渔家故事,承载渔民驱邪纳祥的祈愿;而花草灯的清辉则映照出千年文脉,封存古人凝自然于方寸的哲思,让参与者在制作中感受非遗魅力。接着实践团为小朋友们分发了花草灯的材料包,并指导帮助他们制作出形状各异的花草灯,组装骨架、粘贴花草纸、绑灯丝、装饰流苏,小朋友们都沉浸在制作自己的花草灯当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一起制作花草灯
孩子们捧着鱼灯念“平安”,数着灯中叶脉悟“共生”。服务队以“心怀感恩、甘于奉献”的张瑜精神为火种,让传统技艺在童心里生根,那鱼眸与花影交汇的暖光,正是文化传承不灭的灯。
▲图为与制作花草灯的小朋友合影
同期的布偶缝缝乐课堂上,实践团也以张瑜精神为引,联结两地的精神文化脉络,接着举例以其浓烈的红黄色彩和凤凰图案展现“敢为人先”豪迈气魄的汉绣和以蓝白波浪纹和小鱼图案传递“勇搏风浪、守望相助”海洋品格的金银绣,串联起鄂甬两地非遗的魂魄。之后,队员们给小朋友们分发了圆头针、海绵布、彩色线团等材料,强调了安全规范,并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示范,带领孩子们学习齐针、套针等传统针法,亲手缝制布偶。小朋友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依次完成了穿针引线、棉花填充、装饰点缀等步骤,每个小朋友都制作出个性十足的布偶。
▲图为实践团与小朋友一起制作缝缝乐
”穿刺喻勇毅、缠绕喻团结、收针喻精神永续“,孩子们学习并运用两种非遗技艺创作布偶,不仅在飞针走线间感受鄂甬两地非遗文化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张瑜精神的坚韧与奉献。
最后,队员们鼓励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布偶或花草灯赠予亲友,让这承载文化印记与奉献情怀的“善念信物”,化作传递鄂甬情缘、弘扬张瑜精神的生动纽带。从光影交错的非遗灯彩,到针线交织的温暖布偶,实践团用创新方式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两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授,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展现了当代青年以文化自信涵养青春、以奉献精神回馈社会的生动实践。
▲图为与制作缝缝乐的小朋友合影
撰文 | 勾晓佳
图片 | 姜淞庭
一审 | 李柳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