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7月5日至11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锦梦瑶乡·织梦传薪”实践队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在实地走访、调研访谈中了解民族文化传承现状,积极为非遗传承建言献策,助力当地文化薪火相传。
一、器物无声歌未央
6日,实践队参观了大化民族博物馆,馆内设有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大化山水展示厅、民族民俗风情展厅、民族服饰展厅等。在民族民俗风情展厅,当地壮族一家四口——父母携幼子幼女,热情地加入了团队的参观中。一家人的热情分享,让静态陈列变得无比鲜活,成为调研的意外馈赠。
▲图为大化民族博物馆
▲图为壮族同胞和实践队员一起参观展馆
队员们认真参观了各个展厅,对大化县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壮瑶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态档案”,是族群的“身份印章”,是文明的“对话桥梁”,凝结了共同的文化记忆,让个体在布努瑶族的悲欢故事和高亢激越的铜鼓声中找到精神归依,在现代化的表达和文明互鉴中绽放更持久的生命力。
▲图为壮族一家四口和实践队在大化历史展厅的合照
二、衙府沧桑证古今
“一座土司楼,半部大化史。”7日,在都阳镇人民政府武装干事蒙俊宏同志的讲解下,实践团参观了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都阳土司衙府。衙府历经近500年风雨变迁,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完整地展现了土司制度的变迁历史,是明清时期“以夷治夷”土司制度的鲜活例证,又如一座红色的丰碑,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
▲图为蒙俊宏同志向实践队员讲解土司衙府的历史
▲图为土司衙府的建筑特色
都阳镇团委书记苏国英同志表示,当地高度重视土司文化和红色历史的保护利用,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干部群众会来到这里,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史;当地学校也会来此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让红色精神融入瑶山民族的血脉之中。
▲图为苏国英同志接受实践队采访
三、竹魄鼓魂破重峦
群山环抱路崎岖,大化板升隐翠微。蜿蜒陡仄的山径,曾是隔绝的屏障,亦是瑶乡文脉的守护者。这里,孕育了县级非遗瑰宝——瑶族竹鼓舞。8日,实践队来到了板升乡中心小学,挖掘竹鼓舞的故事。
▲图为板升乡中心小学的竹鼓舞表演画面
如何让这份古老技艺薪火相传?县政府将目光投向了校园,板升乡中心小学就此成为打造非遗传承基地的第一批试点。第35代非遗传承人韦绍峰受校长易峻正之邀,每周入校传授,全力推动将竹鼓舞纳入校本课程。目前,学校已在各县节庆舞台和比赛中展现出精彩舞姿。未来,校方领导希望能将板升乡中心小学打造成真正的竹鼓舞传承基地,同时建立专门的竹鼓舞文化陈列馆,让这深山瑰宝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为易峻正校长和韦绍峰传承人接受实践队采访
实践队员们还主动向韦老师学习了竹鼓舞的基础动作,并录制了一段竹鼓舞表演视频。鼓声如雷,每一次敲击,仿佛都在回应大山的呼唤;舞步如风,每一次腾挪,都传递出板升乡人民如竹般坚韧的魂魄。
▲图为韦绍峰传承人向实践队教授竹鼓舞
四、文旅新章启未来
10日,实践队带着田野调查的丰厚收获寻访大化县文化和旅游局。大化文物所钟嘉文同志、文化馆副馆长韦玉洁同志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两位同志向实践队员介绍了都阳土司衙署的历史渊源,并详细讲述了当地在竹鼓舞传承保护方面的现状与未来规划。
▲图为钟嘉文同志接受实践队采访
▲图为韦玉洁同志接受实践队采访
凝心聚力启新程,薪火相传谱新篇。此次广西大化之行,既是一场瑶族文化的探索之旅,也是一场青春与传承的双向奔赴。实践团成员将继续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赓续民族文化血脉,守护非遗根脉,在助力“非遗进校园”与文化传播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文:梁心怡、于婉惠、孔子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